一個朋友前幾天提到,僅管小孩現在才五個月大,她就想著未來要將他送到全美語的幼稚園。我想我的眉頭一定不自覺地皺起了,不過那畢竟是為人母的期朌,我也不便說什麼。回來後,愈想愈有非得一吐為快之感。
如果是我的小孩,對於有教美語的幼兒園,我都會考慮再三,若是全美語的幼稚園,就算是付錢給我要我的小孩去上,我也會拒決。理由很簡單:中文都說不好,學什麼英文!!!中文背後的思想意義,遠遠勝過英文這個語言工具,為什麼這麼多父母親要捨本逐末呢?以前無論是教英文或教法文的老師,不斷地強調要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短短八字,道出其中的哲理。對小孩來說,姑且不論他能了解多深的思想意涵,但我會要他學好中文,因為它是開啟這浩瀚中學的鑰匙。我希望他在文字的潛移默化中,有著儒家的謙遜與涵養、老莊的豁達、蘇軾的瀟灑、曹植的才氣......
至於英文呢?既然是工具,那麼就不急。我認為除非父母兩人是中西的結合,那麼小孩學的不僅只是兩種語言,而是藉著與爸媽的相處去了解中西文化。在這種條件下,語言才會排除「工具」的標籤。或許有爸媽會認為:是工具又怎樣?我就是要小孩英文強,增加他的優勢,中學是個屁啊!如果認為「中學是個屁」,那就算了,這是價值觀的差異,誰也無法改變誰。那麼如果是希望小孩不要輸在起跑點的話,說真的,先跑的人,不見得真會跑在前端,也不見得會跑得穩,跑得快樂。
我遇到很多學生,剛來的時候,爸媽都說幼稚園時就在哪兒上英文、小一時在哪兒哪兒上......這樣算算至少也學了四、五年,結果程度和我那些只學二年的學生差不多,大多時候還比不上。程度的高低,我覺得一點都不重要,只要態度正確,什麼時候要學,都可以把它學好。糟的是整個學英文的興趣都被打散,這比較難救。我再拿 Changhsin 的例子來說(不好意思喔,借我當例子一下),他在學校時英文並沒有特別的表現,反正全班都混,不太認真。有一天,他突然想到(我的感覺真的是突然,沒有前因)於是開始全心全意地每天與英文在一起,小說、電影、報紙、網路、雜誌.....,甚至出門搭車他都不放過地聽有聲書、聽BBC新聞。然後有一天,他 IELTS 考了高級分;有一天,多益考了近滿分;有一天, 有人問他從哪兒留學回來?......成果突然出現在眼前。
再者,若是為小孩好,希望他的課業順利,那麼更應該強化他的中文啊!現在的國、高中生(這裡指的是成績好的學生),英文成績高於中文太多了。我曾和一位家長說:中文是決勝負的關鍵,如果您沒有金錢考量的話,讓小孩去上中文課吧!這位家長把我的話聽進去了,一直很感謝我。大家都忘了「中文」也是種語言,不像數理是弄清某個觀念,它可是須要長時間的培養,才會有好造詣。我碰過一個補習班,特地開免費的中文課程,結果上的人意願低落,就連家長也質疑花這時間的必要性。很奇怪,事實在眼前,大家卻被自己的意識或者崇洋媚外的心態給蒙蔽了。(我不是鼓勵要去補中文,雖然我覺得開一間中文補習班,在未來一定會很賺。這是因為大部份人忽略中文的培養。)
有一位小孩的爸媽、爺奶、叔伯阿姨、爸媽朋友...都喚他的洋名。家人又沒有西方人,又不住國外,我好奇地問為什麼不叫中文名字?因為帶他的保姆不會中文,所以就叫他英文名字,大家也就跟著叫。這是很簡單、可以理解的理由。可我會想,在這中間是不是失去爸媽當初費心為他取名,所寄予在名字中的意涵呢?當一個名字只是個代號的話,叫洋名或本名都可以,沒什麼不好的。不過我喜歡另一對夫妻(我和 Changhsin 的代父母),他們的女娃兒名字有個「青」,在孩子未出世時,準媽媽眉開眼笑地說「青」字旁的字,都是好字,例如加了草的「菁」、加了人的「倩」、加了水的「清」......多有意義的名字啊,這當中有多少爸媽的祝福啊!現在,他們夫妻倆還會叫小女娃「青寶」,青青寶貝,我喜歡這樣的呼喚勝過於符號。
學姊,不知道為什麼在iweb那兒無法留言。
回覆刪除我也很贊成妳的看法,普遍的家長都有一種深怕孩子輸人的恐慌,而忘了思考到底什麼才是重要的基本能力,我有很多學生只顧著加強英語能力,卻很少以尊敬的態度去看待中文學習(尤其在小學這麼重要的語文養成階段),到最後搞得自己四不像,英文也不見得能持續學習,而中文能力爛到不行。我也要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句話當成教育學生家長的經典語句。不管是學什麼,態度決定一切。
我把你的留言轉貼到本館去了。(那邊的確怪怪的...我還在觀察)
回覆刪除你是在教育的第一線,對於整體的表現,以及家長的想法,一定更有感觸。辛苦你了,加油吧。
我也認同你說的「態度」。沒錯,就是態度決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