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0日

台師大,華語師資養成班(2)

第二堂課是「第二語言習得」,由陳振宇老師授課。

第二語言就是母語之後,你所學的語言。對學漢語的外籍生或橋生來說,漢語即是他們的第二語言。而這堂課是從理論出發。人們到底怎麼學會「第一語言」(即母語)和「第二語言」的呢?透過不同理論的比較,讓我們思考該怎麼教?

說實在地,從這堂課起,我真覺得這師資班的課程真是嚴實啊!讓我有重回研究所上課的腦力激盪。白話點就是,你要認真聽,要去思考,然後腦細胞會死掉一些。和朋友聚餐時,梢梢說起當中的理論,會嚇死人。哈哈。

回到正題。「習得第一語言」的理論有,「行為學派」、「先天論」、「社會互動論」、「聯結論」等。而進一步探討「習得第二語言」的理論,除了上述外,還有「監控模型論」、「訊息處理論」、「統計學習論」。瞧,看到這些名詞,是不是有艱澀感?不過,還滿有意思的。例如,所有不同的語言,都有一個共有的原則,各語言只是啟動或設定不同的參數而已。也就是,生長在不同國家,只是語言參數設定不同,所以會說此國的語言,而那個共同原則是先天的,是每個人都有的。很酷的說法。

在這堂課裡,我也思索到自己「第二語言」英文與法文的習得。對人類幼兒來說,平均四歲就可以掌握他的母語。而我們學外語的時間,遠遠超過四年啊!

老師要我們思考「語言是什麼?」答案不同,就有不同的學語言方式。如果它是種溝通、表達情感的工具,不是陳述性的知識,那麼學它就是用它,就要邊學邊用。(語言是什麼?還有其它答案。)這堂課雖然很理論,但也很實際。不僅華語教師可以去思考教學方式,自己也可以審試學外語的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