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7日

〔2012春之饗宴〕巴黎。一探聖母院鐘樓


聖母院是巴黎的重要景點之一,雖然遊客如織,但我每次仍會來這走走。踏入教堂的那一刻,彷佛將世界鎖在中世紀般。那冰冷的石牆、聖經故事的木刻作品、昏暗中耀眼的玫瑰窗以及人多也隱藏不了的莊嚴氛圍,我確實像到了另一個世界。

然而這一年,我不只進教堂參觀,還爬上鐘塔。
小小冷的四月底天氣,雖然沒有雨,但冷風直撲,這是排隊上塔的樂趣(考驗?)

一上塔,最想看的便是卡通「鐘樓怪人」裡的可愛石獸。很多隻,有的望著遠方,有的吃著獵物,有的沈思,各個姿態有異。覺得它們在聖母院塔樓上,眺望巴黎的同時,也守護著這個城市。



走到兩個鐘樓中間,本來頭應該往上仰才能見到的尖塔(下圖),清楚地站在你前方。雖然教堂是12世紀建築,但這尖塔是19世紀修復建築師新添的。雖然以現在修復古蹟的原則來看,不該任意添加東西才是正途。但很多數百年的建築,在漫漫歲月裡,曾經繁華,曾經落破;曾經風風光光,曾經年久失休;曾經是純粹古典,曾經添加新風格.....一點一滴都是故事啊!總之,這位建築師修復歷經法國大革命後殘破的聖母院,也拿下些東西(例如古老玻璃窗)、添了些東西(如這個尖塔,以及尖塔周圍的使徒雕像)。

我向來喜歡爬這類的塔,感覺又更貼近建築物。因為看到地面上無法窺視的,就好像來到它的內心世界,無論美醜,都是真實的。




而且,還能看見這片美麗景緻。來到巴黎,只要登高就能尋到巴黎鐵塔,而看到它就是個喜悅。


下圖很清楚地顯示登塔的路徑。(扼腕,見附註3)


加上鐵絲網有點小小可惜,但也安全些,至少防範有人刻意從這跳下去。不過,能這麼近距離地欣賞灰白色雙樓,心裡很滿足。


從左邊鐘樓走到右邊,有扇只能容納一人身軀的小門,此刻要踏進的是塔樓內部。原來,鐘樓的本體建構是木造建築啊!踩著木板,爬著木階,小心翼翼地,一方面是本就狹窄的通路,更多時候是百年歲月讓人謹慎恭敬。


早在12世紀,聖母院尚未完工時,教堂內的鐘已被啟用,鐘響呼喚著人民祈禱做禮拜。中世紀人民的生活,純粹地以宗教為核心,教堂鐘聲是美麗的呼喚吧!在18世紀時,北塔有8個鐘,南塔有2個,尖塔處有7個。真不知,這些鐘齊響的話,在那片高空中是譜成怎樣動人的樂章?很可惜地,法國大革命的暴民將這些鐘摧毀鎔掉了,唯一幸存的是下面這個從1685年就掛在聖母院的 Emmanuel Bell.

大鐘何時會響?舉凡聖誔節、復活節、教宗來訪等重要宗教活動,或是法國國王(總統)的葬禮,以及大戰結束(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紀念。還有,911事件後,每年同個時候鐘聲會響起,祈求世界和平。看到這就可知道,觀光客的我們要聽到古音重現,真的是可遇不可求啊!


看完大鐘後,僅管冷風直吹,還捨不得離開。多拍了幾張塔樓上的風情,尤其是這些石獸。下圖這隻,啃食著獵物,不知道是卡通的緣故還是雕刻者的鬼斧神工,覺得它們真是活靈活現的。


因為是教堂,又有著使徒的雕像,下面這兩隻石獸左右張望著,像是守衛教堂這片最接近天空(上帝)的淨土。


鐘樓前或是鐘樓間的走廊,都不算長,也不寬。所以下樓時,需要等候,這也是上樓需要排隊這麼久的原因。不過,艾菲爾鐵塔或是凱旋門相比,我倒覺得這樣的等待很值得。


迴旋梯下樓。常看到西方爸媽帶著小孩爬上爬下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就是這樣了。


出口的地方。面對教堂,中間是入教堂參觀的大門,最左邊則是登北塔的入口處,而圖下是出口處的南塔。


離開聖母院,往拉丁區方向前進。回頭看,是熟悉的教堂景緻,那色調、結構以及氛圍,像是朋友般。而鐘樓裡的,在高遠的天空,倒更為神秘莊嚴了。



附註1:無法使用museum pass的優先權,要乖乖排隊進入。但進入上到二樓處,不用再排隊買票,可以直接再往上爬。

附註2:左邊的鐘樓是「北塔」,右邊則是「南塔」。(信徒是要向東朝拜,所以教堂正門是西邊)

附註3:回國後才發現,看完大鐘後,應該再往上走,可以再爬到南塔最上方。但當時怎麼沒看到這路徑或排隊隊伍呢?唉,跟著大家走,有時也有誤!(突然有個畫面出現,下樓時好像有瞥見一個沒有圍起來的階梯,當時還想,沒有圍起來是表示可以上去囉?應該天冷風大,才不經思考地下樓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