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遊倫敦。博物館】牢房塗鴉(倫敦博物館 Musueum of London)



這是一個倫敦十八世紀牢房的木牆,我本不以為意地走進瞧瞧,看看死囚為了打發時間在牆上的刻字。才看了幾個人的名字,就覺得不舒服。可能因為這類密閉空間,就像個真囚房一樣吧,有股壓迫感。再想像一下,當時犯人被關在這兒的情形,刻字時的心情.......總之,沒兩分鐘我就出來了。

註:地點在「倫敦博物館 Museum of London」。它有系統地介紹了從史前時代到披頭四時期的倫敦,我滿推薦這個博物館的(免費哦)。



2014年10月30日

【藝術故事】參孫的頭髮 VS 紅顏禍水 ?(魯本斯 Rubens作品)


女人是禍水的同時也有可能是民族英雄。西施放下自己的愛情,讓吳王夫差亡了國,是紅顏禍水還是女英雄?

舊約故裡的妓女「德里拉Delilah」色誘有著無比神力的「三松Samson」,用美色套出他力量來自頭髮的秘密。接著,在巫山雲雨之後,趁著他睡著時,讓人剪下他的頭髮。而門外的「非利士人」正等著他力氣盡失後捉拿住這位「以色列英雄」。在驚心動魄的時刻,英雄的頭趴在美人的腿上,睡得香甜,沒有一點防備之心。真是溫柔刀,刀刀要人性命(借用寧貴人的台詞)。而女子呢?嬌媚的臉龐上有著勝利,也有著溫柔與憐憫。我想,西施在吳王真切地愛上她後,兩位女子應該有相似的心情吧。

這幅畫把那一刻捕捉的真好。主角外的其它人的當下神態,都有精緻的描繪。剪頭髮的人,雖小心翼翼,但從神態自若的樣子可看出他的專業,似乎三兩下就可以完成。而門外的士兵,更是摒住呼吸,深怕不小心吵醒了「三松」,壞了族裡的大事。畫家在昏暗的房裡,放了幾個燈源,讓觀者看清畫中人物的表情,也增加了戲劇效果。再仔細觀看的話,床邊有盞不在畫裡的燈,它照著金黃色的床單以及東方紋飾的地毯,而我們的位置就在床前方,看著這一幕。(此作的人物大小,是按照真人尺寸畫的,所以站在畫前,故事氛圍相當濃厚。)

註:畫家是十七世紀荷蘭大師「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這幅畫是他三十一歲的作品。(天啊,我三十歲到底做了什麼事?嘆。)他曾經在義大利待了數年,精心研究古希臘羅馬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在他的作品裡也可看到他的用功。例如,此畫作後方的牆上,那個「維納斯與邱比特」的雕像。還有,男女主角的描繪也有米開朗基羅的味道。最後再補充一點,「魯本斯」除了是大畫家之外,人緣也好,還是個傑出的外交官呢。






2014年10月26日

【今日倫敦】咫尺間的美麗



為了買保羅巧克力麵包當明天早餐,捨近求遠到「聖保羅站」搭地鐵回家。遠遠地,就看到那漂亮圓頂,愈接近,它反被周圍大樓擋住而不見身影。才晚上六點,天色己轉黑,冷颼颼的空氣讓穿梭巷弄間找麵包店的我,直想趕快回家。不經意地頭一瞥,聖保羅教堂就在咫尺,好美。迎面快步走來的西裝男子和我一樣,停下來。在微寒的天氣裡,拿起手機為她拍一張照。這一幕,讓今天值得一記。

對了,再過幾個小時,手錶、時鐘就要往前調一個小時(台灣和倫敦差八小時哦)。很多人都說,冬天起床時天是暗的,下班回家時,天也是暗的。這樣長達數月摸黑上班下班的日子,心情都憂鬱起來.....現在我晚上就不太想在外面晃了,下午三、四點即天黑的日子,不知道我人會在哪兒?

(英國是第一個使用夏令時間的國家,為了讓大家多些日照時數,同時也節省能源。後來世界能源危機,其它國家也紛紛採用。不過這個概念最早是在一次大戰時,德國人為省煤而發起的。夏天日照長,時間調後一小時,省能源。到了冬天,則往前調回來。)

2014年10月24日

【英倫生活小記】烤箱烤地瓜


幾個月前還不知道什麼是「蒜末」與「䓤段」的我,現在寫食譜實在很好笑(大笑)。

我喜歡吃地瓜,在台灣時就偶爾買菜市場裡的烤地瓜(會說偶爾是因為太少去菜市場),再不然全家超商也有賣,有時週日一忙,就買個地瓜、牛奶,荼葉蛋當午餐。再更享受的話,當然就是鹽酥雞攤裡的炸蕃薯,好吃到爆,雖然吃完會小小良心不安,但這無疑是取悅自己的好方法(小聲說,不限炸蕃薯啦,柳葉魚、雞塊等等都是)。

來到倫敦後,不知道怎麼處理地瓜,頂多就把它切塊和白米一起煮,甜甜的飯,真好吃。今早還在床上時就看到一個超簡單的食譜:地瓜切條後均勻抹油,烤箱200度烤10分鐘,250度再10分鐘,完工。好方便是吧?於是我今天的午餐殺了一顆地瓜,再配上一個荷包蛋與一盤炒菠菜,輕鬆呢。只是,地瓜切條狀有點不順,那種形狀這樣切,邊切邊有流血的畫面在腦海裡。

如果你有地瓜食譜也分享給我吧。謝囉。


2014年10月22日

【英倫假貴婦真購物】Jo Malone,給老公的生日禮物


一個美女好友曾說,她從不送香水給她的男人。理由很簡單,何必讓他香香的,引來蜜蜂蝴蝶。相當有理啊!因為走在路上的我,視野極差,通常看不到周圍的人。但若有迷人的香味,就會讓我不禁抬起頭來,尋著香味的主人。通常,會是帥哥型男,不然也會是乾乾淨淨令人舒服的男生。之前看過一個研究實驗,從多件不同主人的衣服裡,挑出你喜歡的味道。而那個人,往往是你後來對上眼的異性。可見,味道在男女關係裡,相當重要。

如此看來,送香水給另一伴,似乎是不智之舉?不過,我很喜歡J先生身上有迷人的香味,很久前就開始送他香奈兒的Allure Homme Sport,這古龍水的味道,相當適合我們家優雅的天秤座。如今來到倫敦,自然要挑Jo Malone香氛當生日禮物囉。

這回,我更變本加厲,不僅香水,還加了同香氛的沐浴精與潤膚乳。效果相當驚人,簡直就是「人體行動擴香機」,他走到哪兒,就留下迷人的味道。就連早上換下來的睡衣,都留著淡淡的香味。


這組味道是「青檸蘿勒與柑橘 Lime Basil & Mandarin」,之前櫃姐給我小試管時,我聞著味道不錯,但塗在自己身上卻渾身不對勁。原來我覺得它是男人味啊!


那天,他生日前一晚,我悄悄地把三瓶放在不同的地方。他淋浴時才看到架上有一瓶新沐浴精;洗完澡回到臥房,才看到梳妝台上的乳液。隔天早上,出門前才發現架上的香水。你看看你看看,我多麼用心精營啊!只是過程出了點小差錯,這傢伙在洗澡時看著這新貨,心想:「這女人何時去買了高檔貨?」接著竟以為是我的東西,而沒使用。(我在廁所門外,還拚命聞,怎麼也沒聞到.....自以為是驚喜,卻有點白痴樣。)


2014年10月21日

【藝術故事】為貞潔而死的烈女Lucretia(林布蘭特作品)


今天看完「林布蘭特Rembrandt特展」後,累爆了。不知不覺站了三個小時,又沒吃午餐。雖然精神愉悅,但腰與腿到睡前都還痠得很。特展的展間沒有椅子,一點都無法休息啊。不多說廢話了,先來分享一幅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若說眼眶熱熱的,應該不會太矯情吧?

畫中女子是西元前五百多年的羅馬美女Lucretia, 出身貴族的她,優雅美麗,芳名遠播使得羅馬帝國王子不顧忌她已婚的身份,硬是強暴了她。中西方烈女皆然,情願自殺也不要受辱地活著。我並沒有因為這個故事而有太多的情緒起伏,報紙上太多不幸的事件了。只是,當看著她的眼睛時,那雙盛著淚水的雙眼傳遞深切的情感,是悲傷是無耐,是堅毅,也是向生命的認輸。

那個當下,我理解為何大家說「林布蘭特Rembrandt」是充滿人道關懷的畫家了。唯有真切地同情以及對人的了解,才能描繪出感情。沒有渲染,不多不少,如實地傳遞。於是,在真跡前的我們,很容易感染到女子的那當下(即使是一瞬間)奔騰的情緒。

註1:看網路照片不準,很可能無感。但要相信我啦,我又不矯情,也不愛哭。
註2:此作, Lucretia, 1666. The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


2014年10月15日

【英倫生活小記】超市裡的酒袋


英國人喝酒,愛喝酒,從林立的酒吧就可以看得出來。超市裡有一大區販售著各種酒,而且往往不少人在那兒選購,甚至好幾次看到他們熟悉地瞥了一眼就拿了幾瓶,不像我連鹽巴都要挑好久。大家熱絡地買,遇到折扣還會一次搬好多瓶,那怎麼提回家呢?超市裡有賣酒袋,不到一鎊的價格,一袋可提個六瓶回家,相當方便。你瞧,都賣這種東西了,可見喝酒是生活的一部份啊。



2014年10月14日

【遊倫敦】在大火裡幸存的房子 The Old Curiosity Shop


一家永垂不朽的店。人有一死,建築物也難免有天災人禍。但照片這間小店,幸運地逃過西元1666年燒了五天五夜的倫敦大火而留存下來(現在的倫敦樣貌,大體都是大火之後重蓋的)。

再加上,19世紀大名鼎鼎的文學家「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即是以這家店主人為靈感,寫下了長篇小說《老古玩店 The Old Curiosity Shop》。偉大文學不死,光這點就讓此店精神永在。你看,二樓白色牆上的店名外,還註記了 「狄更斯使它永恆不滅 immortalised by Charles Dickens 」。雖然有人質欵它是否為小說家的原型,但是身為倫敦相當罕見的十六世紀建築,就讓後人非得把它保存下來不可。

現在這家店是「手工皮鞋店」。那天,我照著Google Map上的指示過來,往前方望著,正納悶「店到底在哪?」時,頭一左轉,看到鞋子。心想是鞋店,腦海跟著閃過「是它吧?!」到對面一看「哈哈,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逛完我之前大推的Sir John Soane's Museum 後,可以順道走過來。






2014年10月9日

【藝術故事】耶穌復活後,第一次的現身 (卡拉瓦喬 Caravaggio 的作品)


我唸的那個藝研所啊,就算你是理論組的,也要下修大學部美術系的創作課程,素描、油畫....什麼都好,就是要上滿一學年,六學分(勢必得修二門課,一年)。機車的不只是不算研究所學分(必修,但不算在畢業學分裡),而是要和這麼多高手一起畫畫。簡直只有「丟臉」二個字可形容。上素描真的是找死,於是我選了油畫課。但到大安森林公園或是台大校園寫生時,雖然可以避開高手在旁相互對比的冏境,但是,路人在旁觀看時,還是很難為情。所以每當我在美術館看到有人臨摹古代大師的作品時,實在佩服得很。

這天看到一位女孩,臨摹著16、17世紀的巴洛克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作品,描繪耶穌門徒突然發現一起吃飯的陌生人竟是死後復活的耶穌時,那驚訝、騷動的一刻。這是耶穌復活後,第一次現身在門徒面前的故事。

「卡拉瓦喬」的畫很容易讓人印象深刻,他畫的聖人,即使是耶穌或聖母,都不是尊貴的模樣,而是以凡夫俗子,甚至粗鄙的低下階層人物的形象來畫。尤其在他晚年,可能生活更不如意,畫面更有小人物的悲傷。也有可能他的平民出身,對市井小民以及下層社會人物有著更多的關注與了解。事實上,他的紀錄不是很好,打人、傷人,甚至因殺死人而逃亡。所以他的作品,某程度來說,也是自己生活的投射。

他作品裡的戲劇效果可以說是重要特色。你看,畫面右方伸開雙手的門徒,是不知所措樣。而左方撐著椅子,像是要起身的門徒,更是明顯被嚇到,那張椅子似乎下一刻就會被推倒似的。巴洛克藝術裡的那道舞台效果的「光」,打在畫面中間,一下子就捉住我們的目光。 而身為觀者的我們,在畫家構圖安排裡,似乎就站在桌子前方,也參與見證了聖經裡的這段神蹟。




註:此畫叫「以馬忤斯的晚餐 The Supper at Emmaus」(Emmaus是地名)

2014年10月8日

【今日倫敦】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u Square前的「家」


這個廣場總是很熱鬧,每每來到這兒,除了被群聚人們感染的歡喜外,常常有意外的驚喜。

這天因為「倫敦設計嘉年華」的原因,廣場上設置了四家設計師定義的「家」。




一個沒有任何傢具擺飾的屋子,地板上寫著「家對你而言的意義是什麼?」牆上的投影佈幕寫著人們對家的定義,一張投影片,一個家的看法,一張接著一張,訴說著何謂家。這滿有意思的,有點像觀念藝術,不是實物的呈現而是想法的傳遞。但是,我們只是經過看看,湊個熱鬧而已,也就沒細看細讀了。



下面這個家了,容易理解許多,因為淺顯,一目瞭然。


看起來相當舒適,後方擺著Aesop精油保養品(我有走偏了嗎?),木製的溫暖感,很有日式的味道。

這黑色小屋擺放鳥兒的照片。


加上幾張樸實但有設計感的桌椅,自然又現代。至於家?這時需要讀讀旁邊的介紹才能深刻了解設計師的意涵了。這也是我有時候不喜歡藝術的地方,需要弄懂讀懂後再觀看。


在廣場辦活動的能見度很高,整個城市也豐富有趣起來。打從我初到倫敦,看到巴西政府於世界盃開打第一天,在這兒辦活動時,開始感覺到一些城市的差異(一言難以蔽之,就不寫了)。


後方是我相當喜歡的地方,「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2014年10月7日

【遊倫敦】很皇家的一區VS沒本事唸的學院


來倫敦的旅客,Harrods百貨大概會是行程之一,看看那金壁輝煌、迷宮般,有錢人世界的購物天堂。或者,以裝置應用藝術為主的V & A博物館,也有不少人會排進行程裡。那麼,就順道散步到附近的皇家學院,然後到「肯辛頓花園Kensington Garden」休息一下吧。這些學院建築,漂亮到讓人覺得在這兒唸書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自動忽略著名學府的壓力),甚至想,如果小時候看到這麼美的學校,應該會從小定下「考上它」的志願吧!(無疑是一個立志故事,家長們可以此類堆,例如帶孩子去劍橋或牛津大學。)

上圖是皇家音樂學院。

「皇家音樂學院」的正對面即是「皇家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它是一個圓型的十九世紀建築,看上去像加了屋頂的羅馬競技場,古典氛圍相當迷人。


你瞧,最上層還有一圈古羅馬風格壁畫。維多利亞女王一定很愛她老公「阿爾伯特Albert」, 不僅這個音樂聽以他名字來命名,它對面的「肯辛頓公園」(很大的公園,連接著海德公園)還有一個「阿爾伯特巨型紀念雕像」。真不好意思,這天晃到最後來到在公園時,只顧著曬太陽,欣賞對面的音樂廳,就忘了拍照了。當時還估儂著後方的雕像也太大了吧!女王的示愛,果然很皇家。


音樂廳的對面(因為是圓形,所以好多個對面)還有一個「皇家風琴學院 Royal Colleage of Organists」(下圖)。說實在的,這一帶的重要景點,雖然早已標在手機地圖裡,但一直沒動力來瞧瞧。這天主要行程是「自然歷史博物館」,逛完後也只打算到公園休息,但一路上自然就被這些學院建築吸引,超美的。


音樂廳另一個對面是皇家藝術學院,意外地,相當現代。


下圖即是這天的重點「自然歷史博物館 Natural History Museum」(改天再來寫專文,它是個相當適合遛小孩的地方)。初見它時,相當驚豔。建築師應該是個哥德風崇拜者,看起來就像個大型教堂。把博物館蓋成這個樣子,相當有意思。而裡面呢?也相當精彩。先不論展品內容,光是走一圈就覺得這趟很值得。


哥德風裡面,大樓梯及圓拱造型設計,又呈現出古羅馬的豪氣與樸實穩重感。樓梯中央有個達文爾的雕像,我本來也等著和他合照。但J先生默默地說了一句:「我不知道和他合照的意義在哪?」哼。


下圖的恐龍,大概是此館的鎮館之寶吧。



說到「皇家音樂學院」,想起上週五到一個博物館聽演奏(唱)會的情形。其中一位年輕的台灣小提琴家即是這兒畢業的。看他的資歷簡介,相當厲害。他叫王懷悌,現年33歲。當時是以獎學金進入這世界排名的皇家音樂學院的,而今常在白金漢宮與溫莎城堡演出(還有很多豐功偉業)。當晚,覺得會樂器好迷人啊!

這個音樂會在「雷頓故居博物館Leighton House Museum」裡舉行,很酷。


博物館平時收費參觀,七英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