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9日

有關愛情




近來他收集特色貼紙。文具店、文具展、潮店、展覽....,都可以搜羅。常言道「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我也跟著挑了幾張,接著自己動手把電腦裝飾成這樣。

-------------


好友有時會勸說:「妳不要每次自己想看展,就拉他和妳一起去。偶爾也該牽就他,不要都人家順著妳。」一開始,我沒放在心上,但被講多次了,忍不住想:我錯了嗎?

即便是夫妻也都是獨立個體,應該要尊重對方的喜惡。但不能一起學習、一起培養共同興趣嗎?一生漫長,世界廣闊,我們會不斷發現有趣的事情、想學很多東西。若能和伴侶一起探索、一起學習,生活該多麼多彩多姿啊。

---------

他聽我說藝術故事,我聽他講葡萄酒知識。我們一起看展,一起參加活動。讀到什麼有意思的文章,我們會轉給對方看。Facbook裡甚至建了一個只有我們兩人的群組,就在彼此轉的文章下留言,分享心情與看法。好友是習性相通,志趣相合的朋友。而在我心裡,最好的朋友和另一伴,這二個角色絕對可以重疊。

這一年,去首爾玩時,一起逛了中央博物館。去東京時,也逛了東京博物館。最近計劃福岡旅行時,我想起朋友的「責備」,於是問他:

「有個九洲博物館,是全日本四個國立博物館之一。你想去嗎?」

「當然。為什麼不去?」他考慮都沒考慮地回。

在九洲我們聊著某展件,和首爾博物館的另個作品很類似。談著從展品裡發現的訊息。說著在歷史之下,對生命的小感觸。當我們談論有知識、沒知識、專業、阿薩布魯的內容時,是種幸福。這和喝著酒,聽他說這是什麼葡萄、什麼產區,討論嚐起來是什麼味道一樣,都是種美好。如此這般,我們總在同一條路上,聊著。

---------

看完展後,我問他:「你知道日本四個國立博物館是哪四個?」出乎我意料,他不疾不徐地一一數來。

2019年8月27日

富察傅恆




一位研究歷史的博士,指著這張畫像告訴大家:

「他是傅恆。」

「就是富察傅恆。」博士接著說。


「乾隆皇帝的富察皇后的弟弟。」他有點心急地補充。

「就是福康安的爸爸。」他擔心大家不認識而忙著解釋。

我心想,就魏瓔珞的傅恆嘛!老師一定沒看電視。

2019年8月25日

【土耳其 Ephesus】誰照顧聖母媽媽?




耶穌知道自己要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託誰替祂照顧母親呢?

聖若望(St John)是福音書和啟示錄的作者,也是耶穌年紀最小的門徒。耶穌受刑前,把聖母託給他照顧,之後兩人再沒分開過,故聖若望來到土耳其Ephesus時,聖母自然和他一起來,並在這裡渡過生命最後幾年。




我和好友到Ephesus時,也曾想看看聖母居住的地方,可惜給這個城市的時間太少,只能錯過。但兩人來到據說是埋葬聖若望的教堂。他死時,依照其意願被安葬在這山丘上,後來基督教在西元300年開始傳播時,在他的墳上蓋了紀念性墓地。西元350年,又在此建了教堂。然而,1600多年過後的現今,留下的只不過是一片斷垣殘壁。



雖然如此,我仍很喜歡這個地方。在一片可以俯看山下的廢墟裡,只有我們兩人。視線穿過幾根仍矗立的柱子和幾處殘壁,來到黃昏天際。彷彿穿過的還有時間,從耶穌時代到現在,然後從21世紀到1世紀,最後時間暫停了。突然,停留在柱子上的幾隻烏鴉,單音地聲聲嘶吼,接著展翅,繞了幾圈才離開。



殘破的遺跡是最好發呆的地方。往往不自覺地放空、抽離,帶回家的卻又是令人留戀的記憶,尤其在一個有故事的遺跡裡。

2019年8月22日

【看電視長知識】羋月傳




那天聽中國人物畫講座時,老師投影片放了這張漆畫,說這是「周室三母」的故事。

我心裡舉手「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

------

當羋夫人和其兒贏穓被推舉為秦王時,大臣們想要為大王之母擬定尊號。因「惠后」之稱已被舉鼎而死的武王之母使用了,羋夫人不想人云亦云用舊稱。

於是,她同父異母的弟弟魏冉將軍建議說:(秦)武王之母教子無方,有失母德。而想想周武王英年早逝,留下稚子成王,幸好他有母后王姜輔佐,進而成就周室江山數百年。而「周室三母」有太妊、太似、太姜,所以可以用「太」字來做為尊號,稱「太后」。

臣子庸芮進一步附議說:「太」則大也,也作泰字,有未盡之意。再者,「太」是個令人尊敬的字,所以王儲叫太子。從此之後倒不如君王的母親都不用跟著老公名號,而叫「太后」好了。

於是,羋夫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后。從西元前306年開始,她臨朝聽政,展開長達41年的執政。

以上是我看《羋月傳》得來的。瞧,是不是看電視長知識?

---------

這是個年代於北魏(西元386-534),畫在漆屏上,出土於司馬金龍墓室的畫作。屏風上的內容都是先賢、孝子、列女的故事。文學上有「文以載道」,藝術上也如此。

大家不要小看這個說美也不是太美,說完整又似有些剝落的作品,它可是中國明訂不能出境的一級文物。在藝術史上,其人物的姿態有東晉顧愷之的風貌,而顧愷之作品又是中國仕女形象的典範。

無論東西方,人類並不是一開始就在畫布畫紙上創作。所以最早的希臘藝術,要從希臘瓶子看起;古羅馬要從牆壁或是墓室雕飾欣賞起。而中國最早的人物畫,同樣得從岩壁上、彩陶或青銅上探究。可見東西方在藝術

2019年8月20日

【藝術故事】William Blake畫筆下的巴比倫國王




有人說傻子、瘋子是幸福的,絕不會感受到生命的苦。而愈清醒、理性的人,攤開手掌全是細密的掌紋。思慮多,煩憂自然不少。

-------

這作品太搶眼、太吸睛。熟悉西方藝術的朋友,大概能猜到是的作品。總是神秘,充滿想像,又散發出詭異的氣氛。


他有許多關於宗教的作品,但總不無聊。鮮活的畫面,以及讓人想多探究竟的氛圍,反而吸引住人們的目光。


這作品畫的是歷史人物,是前些天提到建造釉藍色城門、城牆的古代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畫家畫的也是聖經(達尼爾先知書)描述的景像。

-------

畫中人物:尼布甲尼撒二世

形象來源:「他被趕出離開世人,喫草如牛,指甲長長,如同鳥爪。」《聖經》

歷史角色: 西元前六世紀,巴比倫君王。


重要事件:

佔領了亞述帝國。

摧毀耶路撒冷聖殿、流放猶太人。(此舉反而加強耶路撒冷的神聖性,也形塑末日審判的原型,同時流亡的猶太人也更強調自己的獨特性。)

建了「空中花園」(古代七大奇蹟之一)



畫中故事:

尼布甲尼撒發瘋了,完全不是君王樣子。雖然聖經如此記載,但有人說或許是被迫流亡的猶太人,心有不甘,所以如此嘲諷。


畫家:

19世紀英國著名詩人兼畫家William Blake。他從來不認同學院派的標準,其創造根源來自想像和內心視野,所以作品人物比例、正確性本就不是他要求的東西。他為別人創作版畫,也為自己的詩集作插圖。從他的畫風可想見在當時他並不是個成功的畫家,不會有太多人欣賞他的作品,但也總算在藝術史上留下一個屬於他的位置。成名要趁早,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


補充:前文提到的藍色城門城牆/土耳其旅行裡的藝術

https://sylvie2.blogspot.com/2019/08/blog-post_18.html

2019年8月19日

突然有話說



我自己設定的發文時間是每周二、四,以及星期天的晚上九點鐘。除了認真看待追蹤此粉絲頁的朋友們,也想逼自己勤閱讀與筆耕。

----------

在這不到六百人按讚的FB粉絲團裡,大部份都不是我現實生活裡的朋友。或許是不小心經過這兒、也可能查資料時路過、也許是朋友的朋友.....碰巧讀到和我心有所感,或是感興趣的文章,所以追蹤。我真的很感謝你們喜歡這些文字,尤其是那些相對而言冷門的內容。

坦白說,有時分享生活時,心裡些些惶恐。畢竟一開始這裡是以「藝術故事」為主,那麼,有人會想聽這些無關緊要的心情嗎?然而,真正分享藝術故事時,心裡還是小小惶恐。這些粗淺的東西,能讓入大家的眼嗎?是不是顯得賣弄?

就像照片中,今天練書法寫到的「紫」字一樣。我單純因寫這個字感到愉悅,於是分享給好朋友群組,他們如同往昔給我浮誇的讚美。但貼在「華言巧語」裡,就有些壓力了。畢竟,我在書法世界裡,才只是快滿一年的資歷,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世界太大了。

以前文章純粹寫在Blogger裡,寫完就了事。但在Facebook粉絲頁裡,和讀者的距離似乎近了。一個讚,或是一個分享再加幾句讚美或批評都相當容易,顧慮隨之多了。

---------

前幾天參加一個研習營,一天六小時的課,連續幾天下來腦細胞死了好多,當然收穫也非常豐盛。其中一位老師說到:藝術史學者,是人類文化、藝術的守護者,不但守護著它們,也將它們的美好與價值傳遞下去,讓大家知道世間有它們的美好。

我聽了很是感動。雖然我不是藝術史學者,但我也想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喜歡這些東西。我想,這段話,又會是支持我繼續寫的力量吧。至於其它內容,我還是任性地繼續呢喃吧。

我知道今天不是週二、周四或週日,就突然有感嘛。

-------

謝謝你們浮誇的稱讚,讓我有分享的對象、有為我鼓勵的熱情啦啦隊。我能寫出春聯時,一定先想到你們。愛你們喔。

2019年8月18日

【土耳其】曾經威武的獅子




光是一片就讓人盯著看,那若是長達300公尺的兩面城牆呢?

讓我動心起念去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大概就是這幾片磚塊了。很多時候去一個地方,待了幾小時,只要最後能有一、二個東西永遠停留在心裡,那就夠了。

----------

這原屬於古代七代奇蹟的一部份。

西元前575年,巴比倫國王下令建造城內的第八道城門。連接城門的是一條長300公尺、寬16公尺的街道。不僅城門,就連長街兩側的城牆,都裝飾著一排排獅子、龍、牛等動物浮雕。現今柏林美術館,有用原件重組起來的城門。而城牆上一塊塊的彩色動物浮雕磚塊,就散落在世界許多博物館裡。

長街主要是為宗教和軍事目的所建,例如新年裡的遊行活動即是沿著此路進行,它可說是巴比倫的凱旋大道。在王令之下,從城牆到城門,一整片深藍色上了釉般的石頭,閃耀如寶石,可想像整個建築體的華麗與氣勢。

-------

下令建造的巴比倫國王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他不但滅了好戰的亞述帝國,還毀了所羅門王的聖殿。

當時亞述帝國,征服敘利亞,滅了以色列,並流放以色列各支派,就連埃及法老對他也很頭痛。強盛一時的亞述,就像犲狼,無止盡地想占領其它國家。當時亞述的首都是尼尼微,也就是現今伊拉克的摩蘇爾(Mosul)。不過,它最終也在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強大下,逐漸被瓦解。

更讓人唏噓不已的是,這個城市在2014年被IS占領後,無論是IS的摧毀還是美軍空襲,城市裡人民死的死,逃的逃,城市歷史古蹟以及重要文物都被摧毀。戰爭之下,即便是千年人類遺產,一瞬間就能被消滅殆盡。

現今,大英博物館裡有尼尼微城王宮的殘跡,多多少少能遙想這曾經強大的帝國吧。

註1: 巴比倫城門為古代七大奇蹟的地位,後來被埃及亞歷山大燈塔取代。

註2: 亞述帝國國王喜歡獅子,獵獅也是君王喜愛的活動。

2019年8月15日

中年危機



住宿的時候,大家吃不起校門口的米國雞腿便當,幾個人湊不出錢來買二手電視機。現在大家手裡幾個名牌包包,一年幾趟國外旅行,能買幾個中高價位保養品,沒大富大貴,但消費能隨心些,不再是窮學生了。

只是,窮學生時的生活沒煩惱,從期初到期末,整天笑嘻嘻。記得大家相約去夜店,緊張又興奮,彷彿去一個「大人」的地方,自己就不再是小孩子了。當時,我們並不知道在真實的大人生活裡,心並不是這麼自由自在,快樂也非絕對。


長大後的我們,聊著香港困境、台灣處境、明年大選,談到自己。國際政治難解,中年人的心境亦難疏朗。繁瑣生活、重複的工作、小至日常的人情世故,大到生老病死,以及生命裡無法預期的變故,都逐漸消磨小時候那份對全世界充滿熱情的心。


小時候期待未來,雖是未知,但卻有無限的可能,有著展翅欲飛的勇氣。中年人面對將來,卻不敢大步邁進,同樣是未知,但在普羅眾生例子裡,可想像有些是不可承受之重。小時候得好好打扮才敢進酒吧,而前些天我們即便穿著短褲也自信地走進去。只是,當我們長大,才發現自己並不是當年所想像的大人,還質疑起自己就只能這樣?工作、生活和生命就只是如此?好友問「這是憂鬱症嗎?」另一好友回:「這是中年危機。」大夥點點頭。

學生A告訴我他考上政大,學生B告訴我他今年大學畢業。我滿心羨慕的不是他們臉上的膠原蛋白,而是有無限可能的未來。不過,好電影看到一半,下半段該是讓人更期待才是。既然人生無法倒帶,也無法快轉預知,那不妨時時想著年輕自己的那顆心吧。就算回不去了,就算眼神不再少女般清澈,笑容不再無端揚起,但以前的自己會給現在的自己一些熱情與勇氣,也給未來的自己更多可能。

中年人,加油。

2019年8月13日

我的宮廷劇禮物

   

收到這個禮物時,我正好在看《如懿傳》,好幾集都盯著周迅手上的各式圓扇,覺得好美、好優雅。送禮人和我怎麼這樣有默契啊!

他給我時,還說:「這是手工雙面繡。」雙面繡這詞我是從《延禧攻略》聽來的,這是第二次聽到,還在現實生活中。這扇子讓我從宮廷劇延伸到真實人生,好喜歡。

-----------

《如懿傳》受到劇情誇張、緊湊、大快人心,走好萊塢風格的《延禧攻略》影響,播出時好評並不如預期。我當時也耐不下性子慢慢欣賞,更不想被悲情一點一點地折磨。於是看個前幾集,再跳到最後幾集,中間補個分集劇情介紹,也算暫且完成對此劇的期待。

一年過後,離開《延禧攻略》而能心靜,我倒著看,一集又一集,然後心被繫著,於是從頭開始。真心覺得《如懿傳》細緻極了,淡淡地,但卻更走進心裡。周迅的每個眼神、每個神情、每個動作,都真切地讓人相信如懿這角色,感同身受她的愛情。她的悲,也沒想像中壓得人喘不過氣來而無法承受。這劇在《延禧攻略》火紅播出時上檔,實在可惜,是時不我與啊。就像習慣了好萊塢電影,歐洲電影就不那麼精彩了。

-----------

「年少情深」是支撐如懿愛情的核心,然而「原來年少情深,也能走到相看兩厭」是她未料到的。但何嚐只有她?十六、七歲相識的愛情長跑,能結為夫妻的本就不多,婚姻能白頭偕老,更不是絕對。這不僅是劇裡人生故事。

我有幾對和我一樣,相識於十六、十七歲,初戀結婚的夫妻朋友。年少確實情深、情真。一起長大的夫妻,有著無比的默契。心意相通讓生活相處平和、自在、愉悅。但若放在宮廷裡,在先君臣後夫妻,在三宮六院的背景裡,不變調太難了。

我雖然口頭上說:「如果你負我,我就讓你身敗名裂。」但水瓶座絕對是後宮爭鬥裡,最早鬥輸的。不委屈求全,本心不變下,會像意歡那樣,自己走得決絕吧。

2019年8月12日

【佛羅倫斯】不美但引人注意的女子



初看到她一定會被她的真實感震懾到,忍不住端詳,忍不住想知道她是誰。

她不美麗,骨瘦如柴地像餓了很久,衣衫襤褸地像經歷了些苦難。堅實地合掌,堅定的眼神,像堅信著什麼。她是抹大拉(Mary Magdelene)。她跟著耶穌走完最後人間歷程,看著祂在十字架上受難、死亡,看著衪被埋葬,也是第一個看到祂復活的人。

大部份藝術作品裡的抹大拉是漂亮的年輕女子,溫柔美麗。偏偏這個不美的抹大拉讓我印象最深刻。勾住心弦,駐足又駐足。我想,這也是文藝復興開始關注「人」,著墨於人的精神心靈,所激發出來的魅力吧。

Donatello的抹大拉木雕作品(The Penitent Magdalene)



雕刻家是前幾天文章分享到的Donatello, 那大衛銅像是他早期的作品,在優美之餘,已見其寫實風格。而這個抹大拉木雕,則是他晚年(年過六十)的作品,寫實程度驚人之外,其人物內心的表現亦是深刻。

右邊即是洗禮堂,抹大拉木雕曾置於此。



這個作品完成於1454年左右,是佛羅倫斯洗禮堂的訂製品。雖然它現在被收藏於圓頂博物館裡,但史料記載它確實曾被放在洗禮堂裡。

----------------

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套票非常划算,可以爬圓頂、登鐘樓、進大教堂、入洗禮堂,還可以逛非常值得一訪的圓頂博物館。唯一的小叮嚀是,夏天最好不要登圓頂,太慘烈了。


17世紀,Guido Reni 所繪的抹大拉(The Penitent Magdal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