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8日

【1年365道菜】031 英國吐司


「英國吐司」這名字是我亂取的。它是英國的一種麵包,咬起來有點鬆餅。把它浸蛋汁後(要浸個10-15分鐘)下鍋煎,吃時可搭配蜂蜜,這和「法國吐司」一樣,所以我就叫它「英國吐司」囉。以前餐廳吃早午餐時,就偏好點法國吐司,而這個口感更佳,所以我更喜歡。「雙聖」早餐還可加價火腿或培根,我們家J先生也添了培根。說到培根,他煎到脆卻又不乾,讓不太吃培根的我,都開心地吃光光。

【1年365道菜】030 西班牙海鮮飯


這是小豪華版的西班牙海鮮飯,除了花枝、鮮蝦外,還加了培根與雞肉。(在巴塞隆納餐廳時,還有一種是加了兔肉的。我仍無法把小白免當食材啊)。

最近開始在廚房的餐桌吃飯,沒有電視,就黃光並點著蠟燭,開著音樂。一天裡,能有這樣專心吃飯、聊天的時間,真的很不錯。靜下來,似乎更貼近。

【巴塞隆納】聖十字保羅醫院 Hospital de la Santa Creu i Sant Pau


出發前天,大概和J先生說了一下我安排的行程,他笑著說:「我以為高第建築只看個一間就可以去吃美食了。」但沒辦法,巴塞隆納和建築師高第大概是不可分了吧,只有五天的初訪,完全無法與之切割。不過,這家醫院燃起我更大的興趣,一來不是高第設計的,二來,醫院竟也可以是世界遺產!天氣晴的那天,我在這待了一上午,確確實實是個美好、不可錯過的地方。(而且門票不貴,約八歐元)。

它是由不同棟大樓組成的建築群,於1902開工,1930完成,是Lluis Domenech i Montaner設計的「加泰隆尼亞式」現代建築。(他也負責1888年巴塞隆納的世界博覽會)


 

這是醫院正門,他們的行政大樓。右邊是參觀入口(買票的地方)。



進去後,每一棟建築都是獨立存在,各自有各自的醫學目的,但地底下有長廊接連著每一棟大樓。


紅磚主體建築,圓頂上再用色彩鮮豔的磁磚做馬賽克裝飾。


倘若沒人告訴我,很難猜想到這兒是間醫院,而倒像是個幽靜的美麗世界。

在建築群裡有個花園綠地,人們可以在那散散步、曬曬太陽。在當時,開放空間不被重視,所以建築師特地為醫院規劃的緣意空間是新穎的概念。除了讓自然環境撫慰病人與家屬的心情之外,植物還淨化醫院的空氣、保存濕度以免過於乾燥、冬天檔風、夏天還可乘涼。


除了紅磚、馬賽克屋頂、半圓柱之外,還有許多浮雕與雕刻作品。


這棟建築內部保留了1930病房的樣子,旁邊放了病床支架,讓你更能想像當初的情形。


屋子盡頭有張大幅照片,是當年這裡的樣子,有病床、有病人(都看著鏡頭)。個人覺得有點詭異,你幾乎可以判斷照片中的誰誰誰,在現在這屋子裡哪一個位置,然後他們現今應該都不在人世了吧(好吧,我恐怖電影看太多)。


接下來回到最前面的行政大樓。它有著最豐富的裝飾性,同時也被賦予最多的象徴。


窗戶看出去,是行政大樓後方的其它建築群(也就是前面的照片)。



屋頂上方是彩繪玻璃天窗,它在光與色彩方面,俱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如此做法,也實踐了現代主義其中一個原則。



行政大樓的正前方,就是高第的「聖家堂」。


超美的長廊,不是嗎?



這個地方讓我印象深刻,更捥惜沒有報名到同為世界遺產、同位建築師設計的音樂廳(Palce of Catalu Music)。誰說冬天是淡季啊?只是相對而言,訪客數比較少罷了。熱門的還是熱門,票仍要早早訂下比較好。

註:美中不足的是,沒有語音導覽,無法更深入了解這個美麗建築。雖然有真人導覽,但不是英文。(裡面晃晃時,有遇到另一團,是英文導覽團,但我幾乎聽不出來那是英文,西班牙文腔超重。)




2015年1月6日

旅行間的明信片


有人會在旅行期間寫明信片給自己,當回家陸陸續續收到這些心情紀錄時,彷彿延伸了旅行,也永存了那美好。有人會寫明信片給家人、朋友,分享當下的感動。我喜歡這涵意,卻從來沒有做過。

曾經帶著筆記本旅行,在景點間寫著心中的悸動。然而湧入於心的往往跟不上書寫速度,到不如用眼睛多記錄了。那寫給你們呢?我真不知要寫什麼。紙墨有限,倒不如一起喝個下午荼慢慢聊。而且,很多時候文字與語言實在無法陳述心中的感動啊!

然而,這回旅行頭一遭發現明信片的使用方法。上午逛完「米拉之家」,兩人在紀念品店的明信片區,心裡默選一張自己最有感覺的卡片。若是同一張的話,增加喜悅(有默契,得分)。若不是,再從兩張選出一張(各自表態後,很容易產生共識)。接著到餐廳吃午餐,在等待食物上桌的時間,就合寫這張明信片。不用太多字,就隨筆隨想隨寫,還可以回應彼此的文字或下註解,很好玩。寫完後,兩人邊吃飯,邊延伸文字隨意地聊著。下午逛完「巴特由之家」,在喝咖啡、飲下午茶時,寫著另一張,聊著另一種心情......

註:我還覺得拍立得是出遊必帶之物。

【1年365道菜】029 炸魚與薯條


一般而言,提到倫敦的美食會想到「炸魚與薯條 Fish and Chips」,無論網路上寫多麼不好吃,朋友談多麼無味,初來乍到的人,還是會想嚐嚐這道傳說中道地的小吃。我這個愛吃肉、愛吃炸物的人要說:它真的不好吃。尤其你和鹹酥雞、香雞排、炸柳葉魚相比,根本是天差地之別。(甚至覺得肯德雞都比較美味)

J先生這道炸魚與薯條比街頭巷尾,甚至傳說中的名店來得好吃。一來,他的薯條吃起來是外酥內軟,是有味覺享受的,不像外面賣的淡若無味,我幾乎只吃一、兩條就停擺。再者,那炸魚炸得真好,外面買的常常粉和魚肉分開,常吃香雞排的就知道,一咬就分開的很不合格。只是,好吃歸好吃,我還是想念加了九層塔的鹹酥雞。哦,還有煮這麼兩盤,就倒光整整一瓶油。我問:「炸完後的油還能用嗎?」他說:「自己煮,幹嘛還不健康地用回鍋油!」

2015年1月5日

【巴塞隆納】充滿想像力的「巴特由之家 Casa Batllo」


這趟巴塞隆納小旅行裡,覺得最美、最奇幻的高第建築就是「巴特由之家」了,強烈建議不要錯過它。

光是排隊買票時,看著建築立面,就令人目不轉晴。看教堂要花心力探究是哪個聖經故事、這根樑支撐了哪個頂,而這個住宅讓人很輕鬆且處處充滿驚喜,或許是充滿色彩與童趣,所以不像現代建築給人冷漠感吧。我相當喜歡它呢。


骨頭般的窗架、藍色調的馬賽克拼貼玻璃,以及圓弧不規則樣的窗檐,無不打破建築傳統,百年後的今天仍新穎有趣。


從屋外就覺得它是童話故事裡的房子,屋內還有個蘑菇樣火爐,內嵌二張長椅,小情侶就面對面地坐在蘑菇裡聊天,超可愛的。其中一張椅子是兩人座,在當時的社會風俗習慣裡,女孩會由一個年長婦人陪著約會,真不曉得這樣的約會,他們能聊什麼呢。


這扇落地窗和屋子同寬,很大一片,讓屋內的光線極佳,而外面就是當時著名的豪宅大道(米拉之家也在同一條路上)。高第在上層用了彩繪玻璃,不僅讓投射進來的光影有了色彩,還避免過多光線進入,讓屋內有彩度也有氣氛,這樣一個客廳,迷人極了。


客廳旁的房間的燈。客廳左右兩側都有房間,但皆可拉開,形成更大的起居空間。為什麼二十一世紀的有錢人要住帝寶,而不找人蓋出別出心裁的房子呢?J先生說:「應該有啊,只是要一百年後的人才可以進去參觀。」嗯,也是有道理。


高第建築裡都有這樣一個中庭,讓自然光從上方的屋頂投入,盡量讓屋內的每一扇窗都有自然光。更用心的是,這些窗戶大小不一,愈上層的可得到的光線最多,所以小一點,免得太亮;而愈下層愈暗,所以窗子愈大。而且,就連藍色磁磚也考慮了光線效果而深淺不一。我實在佩服極了。藍色很美,但如此大膽地整片放在家裡,還能如此好看的又有幾人呢?


某一樓層的外面是個小庭院。人家是小陽台放張桌椅,看書、喝荼、曬太陽就滿足了。而這兒開個小派對,都可以了。


小庭院的一角,也是高第設計的裝飾墻面。


在小庭院裡面對巴特由之家,換言之,是建築的另一面。雖然比正面簡潔許多,但仍是曲線,優雅好看。


建築裡的其中一戶。訪客按鈴,屋內的人透過這個網子可以知道是誰來。



這門把看似不規則,但其實是高第本人捏製的,無論推或拉、無論左右方向,都符合人體功學,觸感極佳。建築師不僅設計屋子,他連傢俱都一起設計了,同樣地,不僅好看,也具實用性。


屋內的電梯。玻璃崁在鐵架裡,視覺效果和整個屋子好搭。它前面的木條以及樓梯的扶手,都是昂貴木頭製成,溫潤有餘。再加上線條弧度設計,使用時的觸感很好。



最高樓層是洗衣、曬衣間。


除了無數拱門設計外,旁邊的設計不僅通風,雨水也打不進來,更不會有漏水、積水的問題。


別人的頂樓就是無趣醜陋的煙囪或樓梯口,而高第的頂樓就是一絕。他把煙囪也裝飾了,誰說實用與美觀不能兩全呢?


很美!








【1年365道菜】028 香菇烤菠菜與培根


去年夏天一位老友來倫敦玩,我們帶他去著名的市集Portobello Market,他開玩笑說是大香菇嗎?原來有一種大香菇就叫Portobello。

這個早餐相當餐廳等級。將炒過、調味過的菠菜與培根塞入大香菇裡,然後整顆進烤箱烤,是香味濃郁,口感豐富的一道菜呢。

註:Portobello Market相當好逛,但只有週六有開,別錯過哦。

2015年1月4日

【1年365道菜】028 香菇雞湯


不知道是否無意識地和巴塞隆納藍天做比較,覺得這兩天的倫敦特別冷。三、四度的氣溫,加上細雨不停的天氣,實在不太想走出開著暖氣的屋子。此時,有香菇雞湯是極為幸福的事啊。連續幾天的出遊後,在家一起喝熱湯、看影集,簡簡單單,但相當滿足。

2015年1月3日

【1年365道菜】027 自製Tapas


在巴塞隆納的最後一天,J先生喃喃說了三次「以後吃不到西班牙生火腿了,怎麼辦?」

回到倫敦不到兩天,桌上就出現這道菜。他去買了西班牙進口的生火腿,然後自製在巴塞隆納常吃到的蕃茄麵包。用居家版Tapas延伸小旅行......

【英倫假貴婦真購物】以Diptyque 34號擴香迎接2015年


香氛這玩意,絕對不是生活必需品,嚴格來說是奢侈品。不幸地,一不小心接觸後,會上癮。購入Diptyque蠟燭後,每每在Selfridges百貨總不禁多看它幾眼。英國Boxing Day這天,意外發現它全面八折,於是帶回了這組擴香。2015年元旦開箱,用香味來迎接新的一年。

34號香氛的全名是「聖日爾曼大道34號」,是品牌慶祝五十週年推出的味道,名字取自巴黎的店址。初次選購它家香水時,即使店員多麼推薦它,我仍有所遲疑。它不是大眾口味,倘若有人帶著此香氛從你面前經過,你會抬起頭來看看他。假如是個女孩,你會覺得她充滿個性。中性香水的味道,很適合當居家香氛。(雖然玫瑰、漿果很迷人,但男主人容易覺得太甜美)。

這擴香有二個連在一起的盒子,其一是香水本身,另一個則是帶著擴香片的空瓶。香水用完了,可以再買香水補充瓶來使用。但是,只能再使用二次。換言之,用完三瓶香水後就要重買一組了。(因為擴香片是消耗品)。


左邊是香水瓶,右瓶則是帶擴香片的空瓶。


分別把它們瓶口上的蓋子拿掉。



香水瓶在下,空瓶在上,旋轉將它們組合在一起。


轉好的樣子。

把瓶身倒過來,香水就像中世紀的沙漏一樣,慢慢地滴下去。整瓶滴完,大約二十分鐘,很有時間沙漏的概念啊!我不太喜歡過於現代的設計,但它卻別出心裁地吸引我。在散發香味的同時,看著也覺得別緻。昨天睡前把它帶進臥房,早上醒來時,在迷迷糊糊間,嗅覺是第一個被開啟的感官。好迷人的味道啊。


註:第一次使用時,得翻轉瓶身2-3次,讓香水完全浸潤中間的擴香片,接著,它就算完全被啟用了。某天,如果你希望香味更濃厚些,就把它翻轉一次。這道理類似Jo Malone的擴香,把竹棍翻過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