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日

大英博物館的亡靈節


有看最新電影「007惡魔四伏」嗎?一開場他們就在墨西哥「亡靈節」遊行活動裡。

「亡靈節 Day of the Dead」是墨西哥的大節日,大家聚在一起為過逝的家人和朋友祈福。覺得和我們的清明節相似,是一種對逝者的想念。倫敦大英博物館辦了一個亡靈節活動,有蠟燭、菊花、骷髏、鬼新娘新郎、墨西哥舞蹈與音樂,現場很漂亮、很歡樂。

美麗骷髏看著看著,覺得Alexander McQueen的包包或配件小物真好看。這樣是不是走偏了?




它超大的,我大概只到它的眼睛下緣。




墨西哥在這節日裡,會弄個祭壇,擺些骷髏、菊花和逝者生前喜愛的食物,用這個傳統方式來紀念他們。




大英博物館每週五本就有夜間開放,但今天有活動,人潮更多了。




大門兩旁有三隻,還會變色。




博物館裡圓形建築,也投影了骷髏頭。只是這個夢幻紫配上亮眼的白色,也太美了吧。




踩高蹺的鬼新人,一首接一首地跳舞。




這個活動是墨西哥政府和英國BP(石油公司)贊助合辦的。不過場中一群人發單子,齊聲抗議它們聯摧毀墨西哥的未來,要大家stand up for the living.

這是個各種聲音都有舞台的城市啊。




用漂亮又鬼魅的圖案,投影在宏偉的希臘神殿式正門。異國的異國,衝撞出美麗。




大門階梯放了許多蠟燭。

探訪秋天,尋找野鹿。




探訪秋天,尋找野鹿。

倘若讓不同國家的人來定義「公園」,樣貌一定大不相同。至少我現在走的公園,以前都認為是荒野。是在裡頭會迷路,會遇到森林動物,會有精靈的地方。

它是倫敦最大的皇家園林,是英國第二大的城市公園。我帶著滑板,時騎時牽,興致高昂地逛這片不曾見過的風光,同時期待與野鹿的相會(心想,這兒有六百多隻,不難遇到吧。)走了一個小時候,我們在湖邊吃午餐。看了手機地圖才知道,我們才走了三分之一,卻只遠遠地瞥見三隻鹿。


健行最考驗人的地方是,當你發覺腿痠腰痠時,突然想到還要走回去!幸好回去的路上看到一群鹿。原來公鹿是皇帝,可以領著數十隻妻妾。原來公鹿神氣昂昂,叫聲很大,鹿角相當美麗。

這天,來回走了二個多小時的路,小腿痠到爆。但是,很值得。心曠神怡,原來是這個意思。挑了些照片和大家分享這樣的秋天園林。

對了,一路上看到無論男女老少,都有人穿Hunter鞋。這鞋子不只時尚,而且實穿啊。

註:公園是Richmond Park



草地也可以很美麗。草兒的長度,讓我覺得很不公園。「大風起 把頭搖一搖......」




小虎隊的歌不是隨便唱的,真有「紅蜻蜓」!




兩旁是不知名的草,而中間就是一條綠草道路。(知道為什麼有時騎有時牽滑板了吧)




好秋天(這兒已經離開公園,是前往地鐵站的路上)




這位爸爸檢枯枝搭房子,兒子也在旁邊幫忙找,只是小小娃兒拿不動.....好可愛哦。




中景有二隻鹿,還沒接近,它們就跑向右邊的樹林裡了。在林間,更有卡通裡遇見鹿的趣味。




踩起來很舒服的草。




公園裡還有規畫騎自行車的馬路,最右邊那條就是。很多人穿著專業,騎著看起來也很厲害的自行車,呼嘯一聲過去。但也有老婆婆慢慢騎啦。




後來又在這片草地看到群鹿,約二十幾隻吧。




這是回程路

我愛雪寶!




我愛雪寶!

我喜歡他的無敵樂觀。 他說:「冬天是個待在家裡,相互依偎著的好時節。但是,把我放在夏天裡的話,我會是個快樂的雪人。」

我喜歡他的好奇心。好奇,且又正面看待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他說:「不知道為什麼我總熱愛夏天、太陽,以及所有熱的東西。」


我喜歡他熱烈的愛。他說:「有的人,值得你為他而融化。」

長愈大,眼睛看愈多,知道愈多,似乎只能把全身血液都換掉,才能有樂觀的精神。但是,愈老,生活裡更需要樂觀態度啊。又說,「好奇寶寶」,這是暗指小孩好奇很正常,而年紀愈增,大大小小事愈多,根本沒時間、沒精力好奇吧?然而,當生活愈是一成不變,繁瑣事情愈多,只有好奇才能帶領我們到有趣的地方。而愛,更是讓生命有溫度的重要因子。所以,我要把雪寶當領導,當個提醒。於是在Disney Store有特惠方案(買一隻中型玩偶,第二隻只要一元)時,我帶了一隻雪寶和一隻「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笑笑貓回家。---》購物,不但可以有名目,也能合情合理啊。

註:雪寶台詞如下
1) "Winter's a good time to stay in and cuddle. But put me in summer and I'll be a happy snowman! "
2) "Oh, I don't know why, but I've always loved the idea of summer, and sun, and all things hot..."
3) "Some people are worth melting for."

註:大隻雪寶旁邊那隻,是我很早就買了。

遊覽倫敦最好的方式-搭公車



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愛公車上層的前座。

有時本要搭公車再轉乘地鐵,但若坐到這個位置,我大都貪戀眼前景緻,而情願多花一倍的時間,一路坐到目的地。沿途看著英式房子、不同時節有不同樹葉顏色的樹木、總是很休閒的公園,再轉入福爾摩斯住的,並有著名港式飲茶的「貝克街」。漸漸地,人潮變多。當公車來到有百年歴史的Selfridges百貨,即使在公車上,它那多變的櫥窗總能輕易吸引我的目光。接著就是人潮沸騰的「牛津街」,我常常看著地面人群,想著他們從哪個國家來?是遊客、過客還是居民?要買什麼給誰?等等等的故事。沒多久,車子就轉入我更愛的「攝政街」。喜歡街道兩旁氣勢很強的建築,以及就算是宣傳,也都很漂亮地掛在馬路上空的裝飾。當眼睛忙不過來時,車子來到有大招牌(廣告賣很貴)的Piccadilly Circus,上頭始終閃著可口可樂的廣告,而它旁邊總坐滿人的圓環,是倫敦地標之一。公車接著經過「歌劇魅影」戲院後,就抵達我的目的地Trafalgar Square,倫敦的中心點。

某天,我興高彩烈地坐在公車前頭,屁股才剛落下沒多久,就聽到從樓梯爬上來的小男孩喊著:「前面位置被坐走了!前面位置被坐走了!」公車車門關上,車子緩緩前進時,坐在第三排的他,仍難過地說著:「前面位置被坐走了.....」


我回頭看了他一眼說:「你可以坐我旁邊啊。」

註:照片裡經過的是「牛津街」。13號公車。

女人的鞋與閨蜜



灰姑娘有改變她一生的玻璃鞋,那她有閨蜜嗎?

電影、偶像劇裡那樣的閨蜜,讓人感到無比幸福。於是這些日子常讀到描述閨蜜的文章。它們常常一條條地敘述,但當自己去對照時,卻又感到小傷感。花樣年華時,也曾追求過這樣的閨蜜,甚至和現實生活中的好友圈漸行漸遠,因為她們不是我要的那個樣子。大了些後,知道理想好友難覓的程度,不亞於找一個好男人。甚至更多時候,發覺「君子之交淡如水」,自有它的道理。只是現在心堅強些,少了些起起落落的心情。不過,我仍常常和還在唸書的年輕朋友說:「不要急著回家,不要忙著談戀愛、打工。多和同學在一起吃吃喝喝,笑談生活吧。這樣才有機會有個知己。找到了,是一輩子的幸福。」人家說,要相信愛情。我還相信有找到閨蜜的可能。(只是,四十歲仍可覓得愛情,但還找得到閨蜜嗎?)

這張照片裡的玻璃鞋,是去年電影Cinderella裡,那雙由施華洛士奇水晶製的鞋子。可能自己的愛情一直很順利,所以她說「一隻鞋可以改變你人生」時(One shoe can change your life),我並沒有燃起對愛情的想像,或一絲一毫的情緒。反而覺得,這句話真可以送給鞋痴(有蜈蚣腳的)女孩兒們,可以當座右銘了。若可以和閨蜜一起挑鞋、試鞋,更美好啊。

註:要寫「鞋子展」的前一刻,讀到一篇關於閨蜜的文章。一時有感,就圖文不符了。另外,照片拍自V&A Museum特展,Shoes: Pleasure and Pain。



甄環時代的鞋


漢人的裹小腳鞋



路易十四時代,男人的高跟鞋(要八公分才行哦


SF的經典鞋


我覺得超美的鞋(紅底鞋)



千頌伊的鞋



忘了是哪兒的鞋



印度的新娘鞋。銀製的也太重了吧。

【今日倫敦】V&A Musuem的亮點之一



喜歡這個我曾經以為是氣球的玻璃吊燈嗎?

它從1999年開始就掛在V&A博物館的大廳。不像水晶吊燈的華麗大氣,倒是長得有點怪。不過它在古典樣式的建築圓頂下,沒有違合感。雖然褒貶不一,我倒喜歡從圓頂連下來的顏色,有點奇幻。

【今日倫敦】白色聖誕倒數中



當「牛津街」換上白色裝飾,代表快樂聖誕佳節將至,但同時也是冬天來臨的符號。

冬天,早上起床屋外一片暗,下午四點就天黑,若再遇到陰雨,整天都是灰的。白色,很需要。

還有,夏令時間也隨之結束了。週日凌晨開始,時間往回調一個小時(本是凌晨二點,調成凌晨一點),台灣和英國相差八小時。

註:這是周日上午十點的牛津街,還很空蕩蕩,再幾個小時就人滿為患了。

【今日倫敦】老鼠壁燈



老鼠壁燈!

餐廳怕老鼠拜訪,這下直接讓它們在牆上,有意思啊。

(啊!貼完此篇一個半小時後,J說那明明是松鼠!冏,傻傻分不清。)

很好逛街的倫敦



覺得倫敦是很資本主義的城市,相當鼓勵消費。

本以為沒有台灣母親節和百貨周年慶的折扣檔期,也將隨之少了物欲漲滿心後,天人交戰的內心戲。不過,很快地就發現除了歲末聖誕節和夏日折扣外,動不動就來個什麼mid-season sale,或是商圈的封街購物日。不但無車、各家商店打折,還有些熱鬧活動(例如街道上鋪了草皮,弄個音樂會),讓人浸淫在購物有理的快樂氛圍裡。再加上,雖然倫敦物價高昂,但衣服、飾品配件、餐具、居家小物的訂價卻不高,又再搭上折扣後,天人交戰的戲碼更多。(例如,我曾用三千六台幣買到台灣定價一萬五的LC鍋。)

更過癮(可怕)的是「牛津街」接著「攝政街」,二街連手,大小牌子都有(你來倫敦想逛的店,幾乎都有)。抵抗了一家,卻還有百百家在前頭。就算你在攝政街轉個彎,又到了另一個商圈虎口Carnaby Street,逃不出惡魔的呼喚啊!

以前來歐洲玩時,我不喜歡逛街行程,覺得景點都走不完了,哪還輪得到它們。有一年,朋友興致勃勃地帶我去「攝政街」,我就看著他們試衣、試鞋,自己卻提不起勁買些什麼。現在,總算知道她推薦這裡的心意了。前些時候,一好友來訪,這幾條街成了她最熟悉的地方。而你想試試自己的克制力呢?還是大開殺戒?

註:照片為Carnaby Street,逛完另一頭,再來這頭吃點什麼、喝點什麼。

註:對了,「牛津街」中間又可轉到Bond street,又是條購物大街。

倫敦最好喝的Flat White



倫敦最好喝的Flat White!

Flat White是類似拿鐵,但又比它濃的一種咖啡。以前就覺得拿鐵很不夠味,可以的話都希望能多加一份濃縮。現在直接點Flat White就可以了。

這家店很小,但上門的客人源源不絕。而顧客總是一批又換過一批,不像台灣的咖啡館,大家往往坐上數小時聊天、談生意、讀書,可謂風俗習慣大不同啊。因此,它的坐椅也不用走舒服路線。不過,店後頭幾張可當椅子又可當桌子的木箱,以及沿著牆壁而設的高挑長木椅,倒也別緻。尤其是大家共用桌子,無法切割與別人的距離時,一種似真似假的親近感,就在面對面或並排而坐時產生,很是有趣。

有次在櫃檯點咖啡,漂亮店員知道我們要內用時,還特意低頭小聲說:「後面有一群人,趕快先去佔個位置。」被旁邊的男店員聽到,他笑了,我們一起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