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

電影「遇見街貓Bob」


晚間心情莫名的沉悶抑鬱,晚餐後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遇見街貓Bob」(A Street Cat Named Bob),更覺得生命好辛苦。電影不浮誇,淡淡如實敘述著。幸好結尾是好的,讓人還相信「只要不放棄,日子會好的。」

雨打在身上,飢寒交加。
錢只缺幾分,天冷人情也冷。

吸毒,咎由自取。
誰來聽我的故事?
又誰來聽我的歌?

Bob,流浪貓。我,流浪漢。
肩上一把吉它、背後幾本大誌,
狗欺人爭,街上也有江湖。
不是英雄好漢的闖天下,
只是走頭無路的討口飯。

誰來救贖?
被需要是天使的翅膀。
再弱再微小,
都可以載著你,往前飛。

註:照片不是電影的角色,是真人真事的那個人與貓。另外,整部電影都在倫敦拍攝的。











2017年2月17日

你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館

1【比美國年紀還大】

大英博物館於1753建立,1759年開放,而美國獨立宣言則是在1776年簽署。換言之,美國這個現今強權國家不但只有短短的240年歷史,他甚至比博物館的年歲還來得年輕。另外,這個博物館從開放以來就是免費的,一直到現在。當年,在啟蒙運動時代,英國覺得博物館不是給有錢人去,而是應該開放給好學、有好奇心的人。我一直覺得活在啟蒙運動人,智商與才幹都會因這個年代而提高一些。

上圖是1728年的蝕刻版畫。
大英博物館就在是這棟Montaque House裡,逐漸擴展成現今的樣子。


2【本在白金漢宮設立博物館】

Buckingham House也是當初博物館館址的選項之一,而後來這個地方改建成現今女王住的「白金漢宮」。換言之,倫敦的地標可能和現今大家所熟知的,大不相同。提外話,大家都有去看白金漢宮的衛兵交接嗎?有人和我一樣,覺得很無趣嗎?

上圖就是白金漢宮的前身

3【最早使用電燈的公共建築】

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時,大英還是用戶外自然光來照片。為了避免火災,館內禁止使用油燈、媒氣燈。如此一來,一到了冬天,博物館不得不因為日照時間變短而提早關門。因此,在1879年大英有了電燈,它也成為倫敦第一個使用電力照明系統的公共建築。雖然那時系統沒那麼穩,但閱覽室在冬天還能開放到晚間七點呢。倫敦的冬天最早大約四點就天黑了,天黑得早總令人感到煩悶,但現在想來,至少有電,還能看電視、看書、上網,和沒有電的年代相比,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啊。



4【博物館有自己的地鐵站】

這個站在1900年使用,但在1933年附近的Holborn站設立後,博物館站就關閉了。大部份的人去大英博物館都會從Holborn站出來,但我自己偏好Tottenham Court Road和Russell Square這兩站,後者還會經過個公園,更為舒心。(三個站到博物館的步行距離都差不多)

照片裡可見清楚的「大英博物館站 British Museum Station」字樣。


註:上面照片來自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2017年2月14日

今天是情人節


一早打開臉書,就滿滿的情人節相關訊息。滑過一篇又一篇,本不以為意的節日,倒也被刷了些存在感。

從談戀愛一開始,就覺得這是個商人的日子。應該要天天有情有愛地過生活,然後慶祝我們自己的紀念日才是。轉眼間已過二十多個年頭。今早起床時說聲「情人節快樂」,門口送他上班時說聲「願你有個美好的一天」,像往常一樣。

每天一些問候、一些嘻鬧、一些鬥嘴,還有一些吻。我想,愛情就是這樣子吧。

祝大家不只今天開心,而是一直在幸福裡。

註:照片是義大利十九世紀畫家Francesco Hayez的「吻」。(作品在米蘭的Brera美術館)




2017年2月13日

來自台灣的珍珠


Bubbleology是家飲料連瑣店,賣各式茶加珍珠(粉圓)。而它們家的珍珠全都是和台灣採購的,也就是說,顆顆來自台灣。

除了加牛奶的阿薩姆、綠茶、抹茶,還有百香果、草莓、奇異果等各式水果茶(都再加上粉圓)。我看了半天,很難想像香草牛奶珍珠、蘋果茶珍珠、芒果茶珍珠.....等的味道,所以保守地點了杯珍珠奶綠。Q彈的口感,果然是家鄉味啊!雖然百香果+小黃瓜+珍珠,這飲料看起來很奇異。但也有聽起來不錯,下回可以試試的咖啡牛奶珍珠。

即使我並沒有著迷於珍珠飲品,但有時候就會想咬珍珠。我想,這大概因為它是台灣庶民文化之一吧。從小到大,不自覺地成為熟悉的飲料。

註:事實上,倫敦賣的珍珠奶茶,大部份粉圓都是台灣出口的。

2017年2月12日

Broadway Market


昨天出門時,天空飄起了雪。前往公車站的路上,雪花一片一片地灑在帽子、衣服上,讓人頗為興奮。坐在公車上看著窗外雪花飛舞,煞是美麗。

公車轉地上鐵,再走一小段路,來到東倫敦一個據說是很不觀光客,還保留些原味的市集(Broadway Market)。我從最早的興奮,到邊走邊欣賞美景的賞心悅目,最後到目的地時,已是手冰腳冷地想先進室內喝杯熱咖啡了。在零下四度的體感溫度裡,市集裡的生蠔一點都不吸引人啊。

不過,還是有人在餐廳戶外座位吃早午餐,那畫面看起來很有氛圍(見留言附圖),但我還是在想要在裡面吃。

註:這附近有Burberry outlet,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逛。但市集只有週六才有哦。

2017年2月11日

寒冬吃鍋去


二月,還在冬天。

這週外頭冷,今天甚至下起「雨夾雪」的霙。說實在的,若真出了門,倒也沒想像中的冷。只是站在窗口望著外面天色,再看看路人從頭到腳的裝扮,最後瞥一下手機裡的溫度顯示,心魔很快就出現,叫你好好在家喝咖啡、吹暖氣。

這天氣在台灣的話,不知早就約了幾次麻辣鍋了。於是今天相約去吃水煮魚、酸菜脊骨湯、夫妻肺片、韭菜盒……,真真有過冬的快感。冬天就是要吃辣、要喝熱湯才是王道啊。

吃完飯,走在負三度回家的路上,即使迎面飄來霙,仍覺得這兒的冬天比較舒適。大概台北寒流的刺骨,太難忘了。

註:我穿襯衫+棉料衫+羽絨外套+圍巾+牛仔褲+踝靴。(台北寒流必穿的毛衣、羊毛衛生衣,我反到在這兒都沒穿到。)

2017年2月9日

【2017冬天】瑞士策馬特。3100 Kulmhotel,令人難忘的飯店。



我一直不太介紹旅行中住的地方,因為有人願意花大錢住五星級,有人愛青年旅館的熱鬧。有人對乾淨的標準很嚴格,有人倒頭就睡沒什麼影響。覺得這之中的落差很大,只能說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不過今天卻想分享這間很難得的飯店,雖然三星級在歐洲來說很弱,不是什麼豪華寬敞款,但是它位在3100公尺高的山上,是阿爾卑斯山脈裡最高的飯店。最重要的是,它的房間面對著馬泰宏峰(Matthorn), 你可以在溫暖的房間裡看黃金日出,在這冬日實在是美好的享受。再者,來策馬特(Zermatt)的最主要目的都是想一觀馬泰宏峰,而你就住在它對面,豈不夢幻?


這間飯店的房價包含早餐與晚餐。這也應當,不然在3100公尺高的地方,方圓無住家,你是要上哪兒吃飯?但令我驚艷的是吃得還不錯呢。晚餐除了自助式沙拉吧外、還有湯、前菜、二選一的主菜、甜點、咖啡,另外除了酒得額外付費外,其它飲料也免費任你選。瑞士物價超級高,尤其Zermatt這種觀光區更是土匪。我在某個滑雪場旁的餐廳,點個熱狗配薯條的一餐就要台幣700元,即使醬汁是肉汁,也是貴得一塌糊塗啊。若以這個標準看來,晚餐這樣吃,也得花上不少錢。

2017年2月7日

【義大利】你永遠不知道(我與Tintoretto的緣份)



你有可能為了艾菲爾鐵塔而去趟巴黎,為了大笨鐘去倫敦,為了紫禁城去北京,為了極光去冰島,為了楓紅去京都......但為了某幅畫去一個城市?我應該不會。即使是達文西的《最後晚餐》也沒強烈到讓我奔向米蘭。

因此當前年有機會造訪米蘭,卻沒空去看照片這幅名聲大大低於《最後晚餐》的作品時,我心想大概再也看不到它,我們之間沒什麼緣份了吧。它是16世紀文藝復興晚期Tintoretto的著名作品。怎麼個有名法?藝術史不會錯過這位畫家,而提到他就會講到這幅畫(The Discovery of St Mark's Body)。原以為就只是畫冊之緣,沒想到一月的瑞士Zermatt之旅倒是開啟了見面機會。那天飛機下午才落地米蘭,飯店4:30 check in, 我們5點就來到美術館,真是把握時間啊。

Tintoretto是威尼斯畫派畫家,也是威尼斯人。去過這個城市的人一定記得「聖馬可廣場」以及「聖馬可大教堂」,美極了。事實上,這個9世紀即存在的教堂就是為了存放聖馬可遺體而建造的。而聖馬可更是威尼斯的守護聖人,這也是為何這個城市的市徽是象徵聖馬可的獅子。再回到這幅作品:故事發生在聖馬可在埃及亞歷山卓傳教被殺之後。眾人在耶穌的指引下,順利地在一個神廟裡找到幾個殉道者的遺體,當中也包括聖馬可。(後來一位威尼斯商人把聖人遺骸偷運回威尼斯)

站在畫作面前,有著原以為不會見面的開心。

註:當時的藝評家認為Tintoretto若好好地像Titian這樣畫畫,一定會有超越眾人的表現。換言之,他們覺得他雖然有才華,但卻亂搞一通。和Titian相比,他的作品沒那麼細緻漂亮,因為他看重的不是美麗地訴說,而是能否有力地講故事。

2017年2月5日

倫敦發明的「龍蝦麵」


說到英國食物,腦海畫面大概是炸魚與薯條以及三明志吧。我有幾次在外頭,因為不想吃三明志,而情願提早回家吃泡麵。所以,曾經覺得他們很可憐,大半人生就以這些為主食。後來有個英國女孩告訴我三明志有多好吃,還眉飛色舞地和我分享哪家咖啡廳、哪家美術館裡的三明志特別優。我才發現自己先前的想法,太一廂情願了。人家吃得可開心呢。

雖然英國菜很貧乏,但倫敦是個聚集各種族、各國籍的多元大城市(超過一半的人非英國籍),所以自然有各式各樣的美味料理。只要荷包滿滿,自然可以滿意地吃飽飽。照片這盤即是倫敦發明的龍蝦麵,相當好吃。龍蝦不用說,大部份人都愛,而底下的麵條完全吸收龍蝦與醬汁,會讓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

註:不只一家中式餐廳有龍蝦麵,照片是前天在中國城的新龍鳳餐廳吃到的,是桌菜裡的大菜。哦,補充一下,倫敦也有一百多顆米其林。

2017年2月2日

【瑞士】小心高山症


出發前一天才想到這個原以為和自己毫不相干的病症,而愈搜尋資料,愈覺得不對勁,尤其「24小時內不要從平地來到高於3000公尺以上的高地」這點,像是個未爆彈一樣。因為大家都建議可先在1600公尺高的Zermatt住一晚再上山,而我們卻直接訂了3100公尺高的飯店。而且,確實有幾個網友寫了血淚分享文:即使在美麗的山上,在百萬美景的飯店裡,若高山症一出現,什麼也無法做了。這真殘酷啊!

於是我在前一晚跑到倫敦的Boots,想要買些預防高山症的藥,然而藥劑師說這得有醫生的處方簽才行。我只好準備些普拿疼、止痛藥,默默祈禱不要有死馬當活馬醫的時候。

中午扺達Zermatt時,不斷地提醒自己,動作要慢、呼吸要慢、不要太激動、要調節呼吸.....還刻意在Zermatt多停留些時候,希望身體能儘速適應高地。畢竟一上山後,我們要在高山上住兩晚啊!在準備上山的途中,竟有種風瀟瀟兮易水寒的壯士心情哩。幸好在經過藥房時,突然靈光一閃「何不進去問問?」果然那兒有賣高山症的藥,當不舒服時可以對症下藥地加速血液循環。這下總算安心了。

雖然身上已有藥,但因為我平時呼吸道就不是太好,有鼻過敏的問題(甚至曾有輕微的氣喘),所以當天晚上仍不敢太大意,常注意氧氣足不足。一直到在飯店吃浪漫晚餐時,突然發現桌上點的是真蠟燭,往周圍一看,每一桌都有根正燃著的蠟燭,甚至牆邊還有數盞裝飾著。此時,忍不住大笑:「都怕氧氣不夠了,還給我點蠟燭燒光氧氣!」

山上兩天,我們並沒有高山症的情形。第二天早上起來後,完全忘記這回事。不過,還是提醒大家最好備藥,才不會掃興。哦對了,Zermatt的藥師要我們在山上多補充水份,這也是預防方式之一。

----------
以下是來自雪霸國家公園的資料(出發前就是看了下面文字,才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