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䦨珊處。」想講的故事有三段,都可用這句話來開場。
在近日National Gallery特展裡,有一個模擬羅馬某教堂裡的小禮拜堂,依全尺寸打造出來。我看了說明後發現這竟是去年秋天偶然進去過的教堂。回家找了照片(如下圖),這禮拜堂就在我隨拍的畫面裡。這是個緣份啊!
當時在羅馬,我和J說有兩個東西沒看到的話,我會翻臉。其中一個是Bramante設計的禮拜堂。前年我因為此堂的名字San Pietro in Montorio和聖伯多祿教堂(聖彼德教堂)相似,而誤以為他在那大教堂裡面,因而沒造訪成。沒道理這回又沒看成吧?
Bramante這個作品(上下照片),是文藝復興建築的代表。它充滿著和諧的美,是「看你千遍也不厭倦」的經典。我在這兒待了一個上午後,依依不捨地離開。
而它旁邊的教堂(上圖),恰巧有人在裡頭辦完婚禮走出來。新娘、新郎在陽光底下拍照,幸福氛圍吸引我走進教堂看看。新人們裝飾教堂的花束還在呢!而National Gallery複製的小禮拜堂,就在入口處右邊。沒想到當時一點都沒放在心上,只撇了一眼的作品,不到半年,美術館就把它全尺寸的複製到倫敦來。一方面激動於自己的誤打誤撞還能撞上好物,另一方面又感嘆自己的有眼無珠。即使那人在燈火䦨珊處,但不長眼也沒用啊。
這小禮拜堂是由Sebastiano設計、繪製的(上圖)。和米開朗基羅相比之下,他的名氣沒這麼大,在當時也是如此。不過,他卻和米開朗基眾有很好的交情,甚至還相互討論許多藝術創作。教堂的主事者,也打著「請Sebastinao設計,米開朗基羅也會參與」的如意算盤。而米開朗基羅確實也出了些力,不過後來他搬到佛羅倫斯去,所以這個作品基本上大都是Sebastiano的心血。至於為什麼米開朗基羅和他是好朋友呢?當時拉菲爾和米開朗基羅都是出名的藝術家,能力、才氣都不分上下,大家也喜歡拿兩人來做比較。很容易地,他們自然就視彼此為敵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戲碼就上演。拉飛爾的色彩表現很豐富,米開朗基羅覺得他去指導這個威尼斯畫派出身的後輩Sebastinao,以他的構圖加上威尼斯色彩,一定可以打下拉斐爾。J說米開朗基羅脾氣不太好嘛。我倒覺得這就是自古以來的文人相輕,再加上拉飛爾人緣比較好,若我是米開朗基羅,也會看到他就不開心嘛。
另二段「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䦨珊處」的故事,就明天繼續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