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讓人非常想念。
無論陽光灑在仍豎立的柱子或是已傾頹的雕像上,都散發著迷人的氣息。
也許是沒有圍牆,所以空氣自由的流動,絲毫沒有數千年的沈重氛圍。
浸浴在陽光下的拉美西斯二世神殿,像唱著輕鬆的歌曲。
這兒,絕對是個讓人感到愉悅的地方。
基座旁邊則是曾經無比風光,至今仍享有盛名的一堆傾塌石塊。它也是拉美西世二世雕像像,但更巨大。它高17.5公尺,光是耳朵就1公尺長,只不過現在只能憑想像來重組往日雄姿了。
英國詩人雪萊的著名詩《奧斯曼狄斯》,就是從大英博物館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身上,獲得的靈感。
他詩裡的旅行者發現了這個巨大半身像,半埋在在沙漠中。而旁邊的底座背後刻著:「朕乃奥斯曼狄斯,王中之王也,功業蓋世,料天神大能者無可及!」
只不過,在19世紀雪萊的年代,這位法老並沒有留下任何豐功偉業的痕跡,只有砂礫。
那麼到了21世紀我們的年代呢?大片黃沙仍守著這片殘跡,什麼都不變,只是又過了200年。
詩文如下:(晚楓譯)
我遇到一位來自古老國度的旅者,
他說:有兩條巨型石腿立於沙漠,
不見軀幹。旁邊沙中有頭像斷落,
沉沙半掩,但見那臉上眉頭緊鎖,
皺起的雙唇带着不可一世的冷笑,
足見石匠對法老的内心明察秋毫;
活生生的神態刻上没生命的石頭,
比雕刻者妙手匠心的臨摹更長壽。
石腿的基座上鑿刻有這樣的字迹:
“朕乃奥斯曼狄斯,王中之王也,
功業蓋世,料天神大能者無可及!”
而今一切蕩然無存。偌大的廢墟,
殘骸四周只有那蒼茫荒凉的戈壁,
孤寂黄沙向遠方鋪展,無邊無際。
上圖是拉美西斯二世雕塑的下半部,其上半部在大英博物館。
第一門樓的牆上是拉美西斯二世征戰的場景。3000年後,我嗅不到絲毫戰爭的混亂、焦慮與不安,也感受不到法老的豐功偉業。在夕陽照射下,牆上殘留的顏料依稀可見,褪去了歷史故事,但添了悠古之情。
我遊走在列柱廳。這張照片現在是J的手機畫面,我也有同樣一張,只不過照片中的人物是他。非常低調的曬恩愛。
第一門樓(上圖)。
喜歡古埃及歷史或是愛古蹟的人一定能懂我的心情。就算是躺在地上,已辨識不出什麼東西的石頭,仍讓人心情激盪,更何況上面還有古埃及文呢。
非常適合黑白照片!
註:雪萊詩原文如下
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 – 1822)
Ozymandias
I met a traveller from an antique land
Who said: Two vast and trunkless legs of stone
Stand in the desert. Near them, on the sand,
Half sunk, a shattered visage lies, whose frown,
And wrinkled lip, and sneer of cold command,
Tell that its sculptor well those passions read
Which yet survive, stamped on these lifeless things,
The hand that mocked them and the heart that fed;
And on the pedestal these words appear:
“My name is Ozymandias, King of Kings:
Look on my Works, ye Mighty, and despair!”
Nothing beside remains. Round the decay
Of that colossal wreck, boundless and bare
The lone and level sands stretch far awa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