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情交情,是要交來交去方能有情。」
還有人在寫信嗎?信封、信紙、郵票的那種。曾經在放暑假時,和好朋友信件往返兩個月。也在學期間,寫信和好友說悄悄話,或是講些關心彼此的貼心話。再過一些年,大家寫e-mail、轉寄文章、寄電子卡片......冰冰冷冷、沒有個別差異性的統一字體,多多少少減低了情意的溫度,但仍是聯繫彼此的好方法。再過幾年,電子郵件大概不是公事就是廣告,已完全無關情份了。此時,臉書、Instagrm、Line成了人際關係的重要橋樑。雖然我喜歡拿筆寫下文字的感覺,但打字實在比寫字輕鬆太多。雖然我想念寫信、收信的愉悅,但並不厭惡臉書,甚至是擁抱它們。
如果你寫信給朋友,朋友一直都沒回信,感覺如何?如果你寄電子卡片給朋友,他沒有回應任何的隻字片語,你的感覺又如何?《羋月傳》的張儀說:「交情交情,是要交來交去方能有情。」當我在臉書(或其它平台)寫了當下的心情、分享了有趣、有感的事情,有空的朋友留言回應,彼此有了短短的交流。日積月累,即使本沒那麼熟的新朋友都變熟悉了。日積月累,本就有情的老友,即使分隔兩地,卻也像一直陪在身邊。當下沒空的朋友,按個讚或留下表情符號,就像打聲招呼一樣,也像種關心。相反地,長期隱身,始終旁觀,吝惜字字句句,一個「閱」過的暗示都不留的話,實在不是「交來交去方能有情」的體現。
我有這種想法很久了,隨著時間,思緒更完整,也不再存疑,甚至以此來檢視朋友關係。以前,曾經因為畢業換了新環境,而與一位超級好朋友漸行漸遠(就是愈來愈少聯絡後,就不知怎麼再聯繫了)。倘若當時有現今的社群軟體,我們的交情也不會空白幾年了。
註:我支持社群軟體,不代表否定面對面聚會聊天的重要性。只是,大家不可能天天見面,而平時網路上的交流,就能一滴一涓地,流向見面時的大海。
對了,照片是前先時候在V&A Museum拍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