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羋月傳】我喜歡張儀!


張儀出場時,衣衫襤褸,像個叫化子。後來好好衣裝後,他的聰明機智以及過人的口才,讓我很喜歡。

在那個亂世,七國爭雄的戰國時代裡,百家爭鳴,策士們遊走各國,向各個君王推銷國策,想要一展所學,立足於朝堂上。甚至像張儀這樣,追求轟轟烈烈的一生。史書上說他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大丈夫,我也這樣認為。不過,看到屈原的立場,對於何謂「正確」的事,有了些疑惑。張儀之輩,看哪個國家願意用他,讓他留名青史,他就為誰效力。而屈原之輩卻是抱著忠誠之心,一心為自己國家(楚國)籌謀策劃,即使遇到昏君,仍捨不下母國。小時候覺得這才是正人君子,但現在聽到秦王招攬屈原時,說:「楚王給你的,我也能給你。此外,我還能給你,楚王無法給你的二個字,痛快。」是啊,你是要去一個可以君臣一心,可共謀大業,痛痛快快施展鴻圖的地方?還是為了一個忠字,留在一個什麼都受限,甚至會被質疑的地方發展?不說屈原最後投江自盡,我們吃了數百年的粽子。同樣的事情拿到現代來談,你拿著外商公司優沃薪資福利在海外打拚,也沒人說你沒良心。

孟子不認為張儀是大丈夫,他說:「得志,與民為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儒家此番見解,有所為有所不為,朗誦起來,頭上都出現神聖的光圈。而身為魏國人的張儀,在被秦國重用之前,曾待過魏國、楚國。對他來說,大爭之世,人人皆有爭心,不爭則亡。於是,他選了一個識才之王,輔助他成就統一大業。我覺得,很帥氣。




劇裡的張儀,在羋月人生道路上,是重要的指引者。當她因黃公子過逝而萬念俱灰,想要帶著一老一小遊歷諸國時,他點出這個計劃在現實面上的危險性,以及她關心的姝姐姐初入秦宮將會面對的困境,甚至是生命之憂。



羋月聰明,但還不夠沉穩。張儀能夠,也願意點出她的盲點和問題。而羋月則是他的知己,是了解他的人。世人都以為張儀貪婪,有錢就能叫他辦事,但羋月知道他的張狂、傲氣以及他想要驚天動地做出一番事業的雄心。



張儀的傲氣高到什麼程度?有一回他到楚國,憑其三寸不爛之舌辦妥件大事,卻被秦王誤會他割地給楚國。但他什麼都不願解釋,差點被拉去割掉舌頭。幸好路上遇到羋月,兩人才三言兩語的對話,她就知道當中的誤會。一來,羋月聰明;二來,她很了解張儀;三來,張儀真的很有種。




張儀關心羋月。當他發現黃公子未死,在咸陽到處想辦法找羋月時,他力勸他回鄉。勸說不成後,張儀派人盯著他的舉動,深怕他會害了好不容易過著風平浪靜生活的月公主。

羋月在一個機緣裡,救了張儀一命,還縫了一套好衣裳給他。若他是個計較的人,從義渠救回她後,就可以一筆勾銷這恩情。但這份感激在他心裡滋長,讓他和羋月建立了好交情。


他相當自負,同時也可愛。秦王因和氏璧一案,不得不暫停他的職務,並派人在他家駐守。張儀因為被居家監禁著而大不悅,就把家裡所有的人都解職,全趕走了。當羋月來到他住處為他解心結,用激將法讓他同意為秦出使各國時,一時間也忘了已無人幫他更衣入朝。很喜歡看他倆人的互動,有黃蓉與老頑童的調調,有趣啊。




張儀在秦國主張「連橫」來對付其它五國的「合緃」。最後,在函谷關一戰裡,聯兵打了敗戰,各國紛紛退兵。看電視真的可以長知識耶,以前連橫、合縱等名詞背了又背,不甚了解。現在知道,原來秦國在西方,東方數個國家南北「合縱」,一起攻打秦國。而張儀的「連橫」則是秦國一一和西邊國家連結,打破它們的合縱。張儀認為,它國之間默契不夠、信任不足,即使合緃起來,根基也不穩,是盤散沙,靠他的三吋不爛之舌,就可以打破他們的聯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