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出場時,衣衫襤褸,像個叫化子。後來好好衣裝後,他的聰明機智以及過人的口才,讓我很喜歡。
在那個亂世,七國爭雄的戰國時代裡,百家爭鳴,策士們遊走各國,向各個君王推銷國策,想要一展所學,立足於朝堂上。甚至像張儀這樣,追求轟轟烈烈的一生。史書上說他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大丈夫,我也這樣認為。不過,看到屈原的立場,對於何謂「正確」的事,有了些疑惑。張儀之輩,看哪個國家願意用他,讓他留名青史,他就為誰效力。而屈原之輩卻是抱著忠誠之心,一心為自己國家(楚國)籌謀策劃,即使遇到昏君,仍捨不下母國。小時候覺得這才是正人君子,但現在聽到秦王招攬屈原時,說:「楚王給你的,我也能給你。此外,我還能給你,楚王無法給你的二個字,痛快。」是啊,你是要去一個可以君臣一心,可共謀大業,痛痛快快施展鴻圖的地方?還是為了一個忠字,留在一個什麼都受限,甚至會被質疑的地方發展?不說屈原最後投江自盡,我們吃了數百年的粽子。同樣的事情拿到現代來談,你拿著外商公司優沃薪資福利在海外打拚,也沒人說你沒良心。
孟子不認為張儀是大丈夫,他說:「得志,與民為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儒家此番見解,有所為有所不為,朗誦起來,頭上都出現神聖的光圈。而身為魏國人的張儀,在被秦國重用之前,曾待過魏國、楚國。對他來說,大爭之世,人人皆有爭心,不爭則亡。於是,他選了一個識才之王,輔助他成就統一大業。我覺得,很帥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