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奢華服裝與藝術品:Burberry & Henry Moore



Burberry這個品牌大約和大笨鐘一樣有名,皆是普羅大眾對英國的第一聯想吧。

在倫敦時尚週後,Buberry辦了一個小展覽。除了展示2017春季系列外,同時也展出引發這系列服裝靈感的藝術品,即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雕塑。各大牌子在藝術品裡找尋啟發的例子不少,但能前往看看,著實是個新奇的體驗。


無論是網路、雜誌,地鐵報紙也有這個展的廣告。


原以為是小展,但到了現場才發現,很有那麼一回事。除了服裝、雕塑外,還有現場演唱以及餐飲區。歌手唱得真好聽,連我都佇足聆聽。J說Burberry長期支持著一些音樂人.....


幾面牆上掛滿了Henry Moore歷年來在世界各地展出的展覽廣告,我看得心都沸騰了。亨利摩爾(1898-1986)是英國著名的雕塑家,同時他也是我在藝研所曾經做過專題報告的對象,理所當然地對他多了份感情。


2017年2月26日

難吃的日本餐廳


吃到間google map上評比頗高,但實際很難吃的日式餐廳。打分數的都是西方人,所以說食物很道地?又或者不同的廚師有不同的水準表現?我幾乎不曾吃過上來的每一道都很不ok的餐廳,所以就忍不住在上面留下負評。沒想到我的第一個評論是這家店啊。

吃完飯,趕快到附近的酒吧喝喝啤酒,重新展開週六夜。除了傳統式、家庭式酒吧外,還有種年輕人款。裡頭有桌遊,更重要的是,大家聊天聊得超大聲,音樂放得更大聲。我們從另一家有獨立搖滾樂團現場演出的酒吧,換到現在照片這間。因為前一家燈光昏暗,音樂爆炸大聲,一個晚上後大概喉嚨也啞了,非搖滾死硬派實在不宜啊。

2017年2月24日

台灣人喝星巴客是犯賤?鬼話連篇。


剛讀到有人在幹樵星巴克漲價,說台灣人犯賤只會花錢買氛圍,不會買實質的東西。我覺得,不然你就自己買好豆子回家沖泡有「實質內容」的咖啡嘛。而咖啡廳本就要賣氛圍,不然要賣什麼?

去星巴克很崇洋、自以為很高尚?事實上,台北不少所謂的文青咖啡廳的價格都比星巴克高哩。而且,它們不也販售另一種高貴、了不起感?還覺得比去連鎖咖啡廳來得有格調呢。

歐洲物價高,但咖啡卻比較便宜?因為他們喝大量咖啡啊!

最後,若花錢買氛圍就是犯賤,那麼餐廳吃飯、電影院看電影都是囉?覺得這類文章會引起一陣喝采,某程度還是緣於一種對自身文化(國家)的自卑感。

註:先撇開星巴克的咖啡不論,它的窗明几淨、服務態度、廁所的清潔度,無論是看書或聊天的舒服度,都讓我喜歡。不過,我嫌它咖啡有點淡,得多加一份濃縮就是了。

2017年2月23日

台灣少了什麼?


在泰德美術館看到大家紛紛坐在地毯上聊天,我納悶:「這地毯本來是走路用的吧?難道本意是給大家坐的嗎?」這幕也讓我想起一個故事。

有一個在台灣住了快一年的英國年輕人和我說:台灣什麼都很好,只有二件事是他最不能忍受的。當我滿臉疑惑地看著他時,他笑笑地接著說:「第一,是沒有很好的草。」我再度困惑地看著他。


原來習慣陽光一出來就坐在草地上的他們,好坐的草地是生活不能缺少的東西。大概像我們的路邊攤或是南部人的機車吧。英國人可以在草地上吃飯、看書看報、聊天、喝酒、休息、睡覺、吸水煙、消磨一整個週末下午......而台灣的草,太硬,不是用來坐的,這讓他的生活好像缺了一角般的不自在。

接著,大家猜猜最不能接受的第二件事情是什麼?
.
.
.
.
.
.
.
.
.
.
.
.
.
他說:「沒有好的酒吧。」

我聽完大笑。果然是酒鬼的國家啊!

註:我以為沒有酒吧應該要排第一名才是,但他表示,至少還可以買啤酒回家喝,但沒有好的草,是無解的問題。

Giorgio Armani lip magnet(小胖丁、胖胖瓶)的使用心得


上回買了Giorgio Armani 的lip magnet(俗稱小胖丁、胖胖瓶),色號302的口紅後,上週又去補了另一色503。我來說說一些使用心得給大家參考。
  • 顏色太美了:對著鏡子上色時,心想:「媽啊!也太紅了吧。會不會太妖豔啊?」但畫完再看半身鏡,真是好看,氣色大概加了一萬分吧!我想大概是霧面的關係,所以飽合度都比之前買的滋潤型唇膏來得百分百顯色。
  • 不必使用唇筆:通常這類的唇膏,都需要唇筆來描唇型,不像滋潤型的隨便塗一下就好。而這隻刷頭的設計,直接用它就可以把唇型描好。很方便。
  • 持久度高:我外出的化妝包都只有口紅、護唇膏而已,因為無法接受上了妝卻口紅掉光的臉。(個人覺得這樣看起來好怪,氣色還會因此而不好,這樣不是白上了粉底嗎?)不過,有時餐桌上因有不太熟的人(或其它男生、或長輩...)而不適合補妝,還得去洗手間,很麻煩。而這隻不能說它不會掉色,但至少一餐下來的唇還是有些顏色的。若只是喝個茶的話,我甚至只塗護唇膏而不用再補口紅。
  • 卸妝沒問題:有些人會擔心持久口紅不好卸。依我的經驗,以前睡前卸口紅時,只是卸個心安,因為顏色早已不在。而現在只是用化妝棉「真的」有卸掉顏色罷了,沒有很難卸的問題。(但聽說和選的顏色有關係,例如500是最不好卸的,但那顏色真美啊!)
  • 滋潤度:它並不能為你的唇增加滋潤度,完全不能。雖然剛開始上時,因為液狀的觸感,似乎有潤澤感。但是幾秒之後,它會變霧面的,這潤澤感也會隨之消失。不過,它也不會減低你嘴唇本身的滋潤度。換言之,你嘴唇本身如何就是如何,它不像潤澤型的有保濕感,但也不像其它霧面唇膏會乾燥。而且上起來是薄薄的。我自己有時會在上色前先塗護唇膏,有時不會。(但若打算先上護唇膏的話,最好上妝前就先塗,彩妝的最後一步再上口紅。也就是先讓唇吸收好護唇膏後,再上口紅,這樣才不會變色、影響妝效及持久度。)
  • 顏色選擇:3開頭是橘色調。4開頭是紅色調。5開頭是粉色與裸色(500-502是粉;503-506是裸色調)。另外,400是阿曼尼紅,很正的正紅色。粉色調超甜美的。503和504很像,505和506很像。(我上次在503和505間,選了前者。大概是膚色深,所以覺得前者更亮,但後者也很美就是了,是低調氣質款。)

我很認真分享吧?

2017年2月21日

離死亡不遠的藝術


將自己置入無法預測之(險)境長達六小時,這也是種藝術。

桌上有口紅、棉花、梳子、報紙、麵包、橄欖油、酒、蠟燭等生活常見的物品,也有
可拿來傷人的菜刀、鐵鎚、剪刀、針、斧頭,還有可以致人與死地的槍(已上膛的槍)。藝術家把自己當作一個物件,隨便觀眾如何用桌上這72件東西來「弄」她。我看那一張張的幻燈片,從一開始大家只是客氣地在她身上掛些東西、寫寫字,像是朋友間的惡作劇般。漸漸地,衣服被扒開、從她頭上倒酒......凌虐態度愈來愈明顯。上半身裸露的她,胸前有帶刺的玫瑰枝蔓以及乾掉的紅酒漬,而眼框帶淚,眼角流著淚痕。


(照片來自網路)

我看著有點驚心。當人類被給予為所欲為的權力時,還是「人之初,性本善」嗎?當她心中感到不安、感到被羞辱而掉下淚時,旁觀的眾人也在這場域裡,即使不是「加害者」,也是「參與者」。如此一來就不難想像,戰爭裡各種殺人競賽的故事了。這就是「行為藝術」,透過藝術家與觀眾的交流、互動,陳述出一些觀念、想法。重點在於整個過程,有別於繪畫、雕刻那類的視覺藝術。

這是Marina Abramovic在1974年的作品,她的感想是:「一旦你把決定權交給大眾時,離死亡就不遠了。」我在Tate Modern看到當年那張擺了72件物品的長桌,以及一張一張藝術進行時所拍攝的照片,有一些許心驚膽顫。

註:行為藝術是1950~1960年代興起的歐洲現代藝術,而Marina Abramovic被稱為「行為藝術之祖母」。



上圖用全景模式拍攝。


2017年2月20日

台灣遊覽車司機超時開車?


我曾經在前往法國聖米榭兒島時,因為司機開車總時數已到,不能超時開車,所以整個大巴士乘客都得待在車上,苦苦等候另一個司機前來交接,回到巴黎的時間也大大延遲。當時車上沒有人有一句話。然而可以想像在台灣的話,大概會有人鼓舞抗議。「我家孩子在等我回去。」「客運經理出來負責。」「老人家受不了這樣的車程折磨,高血壓都升高了。」「你們到底怎麼安排司機開車時間的!」「我不管,我就是要馬上離開這裡。」「政府很爛。」「這就是鬼島。」「交通部長下台,總統下台」...........

在倫敦好多次都被公車司機丟包。車子開到一半,還沒到我的目的地,司機就臨時宣布此站為終點站。此時整車的人,或稍皺眉頭,或習以為常,或無奈苦笑,或咕噥幾句,就下車等待其它車子。這是為了行車調度或為了司機開車時間的法律規定。一樣可以想像在台灣的話,會如何上新聞,會出現怎樣的抱怨聲音。說不定警察、國軍都得出來載大家回家吧。(有一回讀到台灣新聞,說飛機停在機坪上,但空橋故障無法連接機門,於是乘客鼓躁要國軍出來接他們。)

大家都知道這樣規定最好。對司機身心靈健康及什麼什麼權、對乘客的安全來說,都應該如此規定的。但是我們真願意「犧牲」便利性?

轉貼的連結幾天前就讀到了,但觸發的感覺很多,卻也不知該如何細說。三十幾條人命事故,其背後的問題是第一次出現嗎?誰有那魄力,冒著被罵、下回選不上的極高風險,做出改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內容轉貼自 Ambrose@London 惡鬼的倫敦大冒險
(如有不妥,煩請告知。)

英國大客車駕駛的值勤時間就是這樣規定的:
https://www.gov.uk/drivers-hours/gb-domestic-rules

幾個重點如下:

(1) 值勤時間定義如下:只要是有老闆的,上工打卡就算工作時間了。那些沒握方向盤不開車就不算工作的,只適用於自己當老闆的。

(2) 每天上限:開車10小時,司機包括不開車但待工的總時數,每天不得超過11小時。

(3) 休息時間:每開5.5小時要休息30分鐘、或8.5小時休息45分鐘,開完車還要硬性休息30分鐘。

(4) 即使是斷斷續續在開車,即使總時數沒超過,也嚴格禁止連續值勤16小時,包括沒開車光休息都不行。

(5) 開車前必須有連續10小時休息才能上工,連續工作每天要休息10小時,一週可以有三次只休息8.5小時。

(6) 大客車駕駛必須每週填寫詳細的工作時間表。

不用錢的水


大學剛畢業沒幾年和朋友去巴黎玩時,好不容易才存些旅費,但在物價高昂的歐洲,只能把錢花在博物館、景點門票,以及不得花的交通費上。早上出門前,在住處啃麵包、泡咖啡,午後即使逛得腿快斷掉、肚子餓得一塌糊塗,兩人也只是買個麵包分著吃。連礦泉水也捨不得(沒錢)買,更不用說什麼可樂、果汁了。幸好巴黎的水,是水龍頭打開來即可飲用。我們就拿個保特瓶廚房裝滿水再出門。旅途間水喝完了,就看看附近有沒有看似可用的飲水池,再把它裝滿。當時一定得背下的法文單字是une carafe d'eau, 偶爾進餐廳時,不點要付費的礦泉水而是免費的自來水。

英國的水龍頭水也是可飲用的。在餐廳裡就說要tap water,而咖啡廳裡往往櫃檯處有幾壺水、幾個杯子,讓客人自行取用。有不少店家會在水壺放些薄荷葉、檸檬片,那水喝起來可比有些礦泉水來得好喝呢。我們夏天時也仿效,家裡擺上這樣一壺,好喝又漂亮。照片是週末在一家咖啡廳裡看到的,客人自己到牆邊開水龍頭倒水喝。它不佔店內空間,同時又是店裡的有趣裝飾。真有趣。

想想當年,用盡所有的精神、花光所有的錢,就只希望能多在巴黎走走。吃飯這事,既浪費時間又花錢,是旅行間(次於睡覺)最不重要的事了。可以花100歐元去羅亞河看城堡,而一個不到5歐的麵包,我們得分著吃。年輕時,窮到扒手沒什麼好偷,但卻有搶匪搶不走的勇氣與熱切的心。


註:前些時候我問J,當年你怎麼沒和我去巴黎啊?他說:「我們兩個都窮,所以就集中旅費讓妳去玩,我留在台灣賺錢囉。」有一個從唸書時期就在一起的另一伴,我想,這輩子我們都有聊不完的話題吧。

2017年2月18日

電影「遇見街貓Bob」


晚間心情莫名的沉悶抑鬱,晚餐後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遇見街貓Bob」(A Street Cat Named Bob),更覺得生命好辛苦。電影不浮誇,淡淡如實敘述著。幸好結尾是好的,讓人還相信「只要不放棄,日子會好的。」

雨打在身上,飢寒交加。
錢只缺幾分,天冷人情也冷。

吸毒,咎由自取。
誰來聽我的故事?
又誰來聽我的歌?

Bob,流浪貓。我,流浪漢。
肩上一把吉它、背後幾本大誌,
狗欺人爭,街上也有江湖。
不是英雄好漢的闖天下,
只是走頭無路的討口飯。

誰來救贖?
被需要是天使的翅膀。
再弱再微小,
都可以載著你,往前飛。

註:照片不是電影的角色,是真人真事的那個人與貓。另外,整部電影都在倫敦拍攝的。











2017年2月17日

你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館

1【比美國年紀還大】

大英博物館於1753建立,1759年開放,而美國獨立宣言則是在1776年簽署。換言之,美國這個現今強權國家不但只有短短的240年歷史,他甚至比博物館的年歲還來得年輕。另外,這個博物館從開放以來就是免費的,一直到現在。當年,在啟蒙運動時代,英國覺得博物館不是給有錢人去,而是應該開放給好學、有好奇心的人。我一直覺得活在啟蒙運動人,智商與才幹都會因這個年代而提高一些。

上圖是1728年的蝕刻版畫。
大英博物館就在是這棟Montaque House裡,逐漸擴展成現今的樣子。


2【本在白金漢宮設立博物館】

Buckingham House也是當初博物館館址的選項之一,而後來這個地方改建成現今女王住的「白金漢宮」。換言之,倫敦的地標可能和現今大家所熟知的,大不相同。提外話,大家都有去看白金漢宮的衛兵交接嗎?有人和我一樣,覺得很無趣嗎?

上圖就是白金漢宮的前身

3【最早使用電燈的公共建築】

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時,大英還是用戶外自然光來照片。為了避免火災,館內禁止使用油燈、媒氣燈。如此一來,一到了冬天,博物館不得不因為日照時間變短而提早關門。因此,在1879年大英有了電燈,它也成為倫敦第一個使用電力照明系統的公共建築。雖然那時系統沒那麼穩,但閱覽室在冬天還能開放到晚間七點呢。倫敦的冬天最早大約四點就天黑了,天黑得早總令人感到煩悶,但現在想來,至少有電,還能看電視、看書、上網,和沒有電的年代相比,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啊。



4【博物館有自己的地鐵站】

這個站在1900年使用,但在1933年附近的Holborn站設立後,博物館站就關閉了。大部份的人去大英博物館都會從Holborn站出來,但我自己偏好Tottenham Court Road和Russell Square這兩站,後者還會經過個公園,更為舒心。(三個站到博物館的步行距離都差不多)

照片裡可見清楚的「大英博物館站 British Museum Station」字樣。


註:上面照片來自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2017年2月14日

今天是情人節


一早打開臉書,就滿滿的情人節相關訊息。滑過一篇又一篇,本不以為意的節日,倒也被刷了些存在感。

從談戀愛一開始,就覺得這是個商人的日子。應該要天天有情有愛地過生活,然後慶祝我們自己的紀念日才是。轉眼間已過二十多個年頭。今早起床時說聲「情人節快樂」,門口送他上班時說聲「願你有個美好的一天」,像往常一樣。

每天一些問候、一些嘻鬧、一些鬥嘴,還有一些吻。我想,愛情就是這樣子吧。

祝大家不只今天開心,而是一直在幸福裡。

註:照片是義大利十九世紀畫家Francesco Hayez的「吻」。(作品在米蘭的Brera美術館)




2017年2月13日

來自台灣的珍珠


Bubbleology是家飲料連瑣店,賣各式茶加珍珠(粉圓)。而它們家的珍珠全都是和台灣採購的,也就是說,顆顆來自台灣。

除了加牛奶的阿薩姆、綠茶、抹茶,還有百香果、草莓、奇異果等各式水果茶(都再加上粉圓)。我看了半天,很難想像香草牛奶珍珠、蘋果茶珍珠、芒果茶珍珠.....等的味道,所以保守地點了杯珍珠奶綠。Q彈的口感,果然是家鄉味啊!雖然百香果+小黃瓜+珍珠,這飲料看起來很奇異。但也有聽起來不錯,下回可以試試的咖啡牛奶珍珠。

即使我並沒有著迷於珍珠飲品,但有時候就會想咬珍珠。我想,這大概因為它是台灣庶民文化之一吧。從小到大,不自覺地成為熟悉的飲料。

註:事實上,倫敦賣的珍珠奶茶,大部份粉圓都是台灣出口的。

2017年2月12日

Broadway Market


昨天出門時,天空飄起了雪。前往公車站的路上,雪花一片一片地灑在帽子、衣服上,讓人頗為興奮。坐在公車上看著窗外雪花飛舞,煞是美麗。

公車轉地上鐵,再走一小段路,來到東倫敦一個據說是很不觀光客,還保留些原味的市集(Broadway Market)。我從最早的興奮,到邊走邊欣賞美景的賞心悅目,最後到目的地時,已是手冰腳冷地想先進室內喝杯熱咖啡了。在零下四度的體感溫度裡,市集裡的生蠔一點都不吸引人啊。

不過,還是有人在餐廳戶外座位吃早午餐,那畫面看起來很有氛圍(見留言附圖),但我還是在想要在裡面吃。

註:這附近有Burberry outlet,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逛。但市集只有週六才有哦。

2017年2月11日

寒冬吃鍋去


二月,還在冬天。

這週外頭冷,今天甚至下起「雨夾雪」的霙。說實在的,若真出了門,倒也沒想像中的冷。只是站在窗口望著外面天色,再看看路人從頭到腳的裝扮,最後瞥一下手機裡的溫度顯示,心魔很快就出現,叫你好好在家喝咖啡、吹暖氣。

這天氣在台灣的話,不知早就約了幾次麻辣鍋了。於是今天相約去吃水煮魚、酸菜脊骨湯、夫妻肺片、韭菜盒……,真真有過冬的快感。冬天就是要吃辣、要喝熱湯才是王道啊。

吃完飯,走在負三度回家的路上,即使迎面飄來霙,仍覺得這兒的冬天比較舒適。大概台北寒流的刺骨,太難忘了。

註:我穿襯衫+棉料衫+羽絨外套+圍巾+牛仔褲+踝靴。(台北寒流必穿的毛衣、羊毛衛生衣,我反到在這兒都沒穿到。)

2017年2月9日

【2017冬天】瑞士策馬特。3100 Kulmhotel,令人難忘的飯店。



我一直不太介紹旅行中住的地方,因為有人願意花大錢住五星級,有人愛青年旅館的熱鬧。有人對乾淨的標準很嚴格,有人倒頭就睡沒什麼影響。覺得這之中的落差很大,只能說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不過今天卻想分享這間很難得的飯店,雖然三星級在歐洲來說很弱,不是什麼豪華寬敞款,但是它位在3100公尺高的山上,是阿爾卑斯山脈裡最高的飯店。最重要的是,它的房間面對著馬泰宏峰(Matthorn), 你可以在溫暖的房間裡看黃金日出,在這冬日實在是美好的享受。再者,來策馬特(Zermatt)的最主要目的都是想一觀馬泰宏峰,而你就住在它對面,豈不夢幻?


這間飯店的房價包含早餐與晚餐。這也應當,不然在3100公尺高的地方,方圓無住家,你是要上哪兒吃飯?但令我驚艷的是吃得還不錯呢。晚餐除了自助式沙拉吧外、還有湯、前菜、二選一的主菜、甜點、咖啡,另外除了酒得額外付費外,其它飲料也免費任你選。瑞士物價超級高,尤其Zermatt這種觀光區更是土匪。我在某個滑雪場旁的餐廳,點個熱狗配薯條的一餐就要台幣700元,即使醬汁是肉汁,也是貴得一塌糊塗啊。若以這個標準看來,晚餐這樣吃,也得花上不少錢。

2017年2月7日

【義大利】你永遠不知道(我與Tintoretto的緣份)



你有可能為了艾菲爾鐵塔而去趟巴黎,為了大笨鐘去倫敦,為了紫禁城去北京,為了極光去冰島,為了楓紅去京都......但為了某幅畫去一個城市?我應該不會。即使是達文西的《最後晚餐》也沒強烈到讓我奔向米蘭。

因此當前年有機會造訪米蘭,卻沒空去看照片這幅名聲大大低於《最後晚餐》的作品時,我心想大概再也看不到它,我們之間沒什麼緣份了吧。它是16世紀文藝復興晚期Tintoretto的著名作品。怎麼個有名法?藝術史不會錯過這位畫家,而提到他就會講到這幅畫(The Discovery of St Mark's Body)。原以為就只是畫冊之緣,沒想到一月的瑞士Zermatt之旅倒是開啟了見面機會。那天飛機下午才落地米蘭,飯店4:30 check in, 我們5點就來到美術館,真是把握時間啊。

Tintoretto是威尼斯畫派畫家,也是威尼斯人。去過這個城市的人一定記得「聖馬可廣場」以及「聖馬可大教堂」,美極了。事實上,這個9世紀即存在的教堂就是為了存放聖馬可遺體而建造的。而聖馬可更是威尼斯的守護聖人,這也是為何這個城市的市徽是象徵聖馬可的獅子。再回到這幅作品:故事發生在聖馬可在埃及亞歷山卓傳教被殺之後。眾人在耶穌的指引下,順利地在一個神廟裡找到幾個殉道者的遺體,當中也包括聖馬可。(後來一位威尼斯商人把聖人遺骸偷運回威尼斯)

站在畫作面前,有著原以為不會見面的開心。

註:當時的藝評家認為Tintoretto若好好地像Titian這樣畫畫,一定會有超越眾人的表現。換言之,他們覺得他雖然有才華,但卻亂搞一通。和Titian相比,他的作品沒那麼細緻漂亮,因為他看重的不是美麗地訴說,而是能否有力地講故事。

2017年2月5日

倫敦發明的「龍蝦麵」


說到英國食物,腦海畫面大概是炸魚與薯條以及三明志吧。我有幾次在外頭,因為不想吃三明志,而情願提早回家吃泡麵。所以,曾經覺得他們很可憐,大半人生就以這些為主食。後來有個英國女孩告訴我三明志有多好吃,還眉飛色舞地和我分享哪家咖啡廳、哪家美術館裡的三明志特別優。我才發現自己先前的想法,太一廂情願了。人家吃得可開心呢。

雖然英國菜很貧乏,但倫敦是個聚集各種族、各國籍的多元大城市(超過一半的人非英國籍),所以自然有各式各樣的美味料理。只要荷包滿滿,自然可以滿意地吃飽飽。照片這盤即是倫敦發明的龍蝦麵,相當好吃。龍蝦不用說,大部份人都愛,而底下的麵條完全吸收龍蝦與醬汁,會讓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

註:不只一家中式餐廳有龍蝦麵,照片是前天在中國城的新龍鳳餐廳吃到的,是桌菜裡的大菜。哦,補充一下,倫敦也有一百多顆米其林。

2017年2月2日

【瑞士】小心高山症


出發前一天才想到這個原以為和自己毫不相干的病症,而愈搜尋資料,愈覺得不對勁,尤其「24小時內不要從平地來到高於3000公尺以上的高地」這點,像是個未爆彈一樣。因為大家都建議可先在1600公尺高的Zermatt住一晚再上山,而我們卻直接訂了3100公尺高的飯店。而且,確實有幾個網友寫了血淚分享文:即使在美麗的山上,在百萬美景的飯店裡,若高山症一出現,什麼也無法做了。這真殘酷啊!

於是我在前一晚跑到倫敦的Boots,想要買些預防高山症的藥,然而藥劑師說這得有醫生的處方簽才行。我只好準備些普拿疼、止痛藥,默默祈禱不要有死馬當活馬醫的時候。

中午扺達Zermatt時,不斷地提醒自己,動作要慢、呼吸要慢、不要太激動、要調節呼吸.....還刻意在Zermatt多停留些時候,希望身體能儘速適應高地。畢竟一上山後,我們要在高山上住兩晚啊!在準備上山的途中,竟有種風瀟瀟兮易水寒的壯士心情哩。幸好在經過藥房時,突然靈光一閃「何不進去問問?」果然那兒有賣高山症的藥,當不舒服時可以對症下藥地加速血液循環。這下總算安心了。

雖然身上已有藥,但因為我平時呼吸道就不是太好,有鼻過敏的問題(甚至曾有輕微的氣喘),所以當天晚上仍不敢太大意,常注意氧氣足不足。一直到在飯店吃浪漫晚餐時,突然發現桌上點的是真蠟燭,往周圍一看,每一桌都有根正燃著的蠟燭,甚至牆邊還有數盞裝飾著。此時,忍不住大笑:「都怕氧氣不夠了,還給我點蠟燭燒光氧氣!」

山上兩天,我們並沒有高山症的情形。第二天早上起來後,完全忘記這回事。不過,還是提醒大家最好備藥,才不會掃興。哦對了,Zermatt的藥師要我們在山上多補充水份,這也是預防方式之一。

----------
以下是來自雪霸國家公園的資料(出發前就是看了下面文字,才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