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9日

【2015義大利】佛羅倫斯,聖十字聖殿 Basilica di Santa Croce。(布魯內利齊系列之二)

【聖十字聖殿】Basilica di Santa Croce



這是一個內涵超豐富的教堂,千萬別錯過。

教堂正面是19世紀的新哥德式,然而建築本身可追溯到13世紀,據說是聖方濟各建立的。說到聖方濟各,或許大家不熟悉,但現任教宗就是以這位聖人的名字做為他的尊號。雖然我是受洗的天主教徒,但對於教會種種,很多都是自已摸索,有意無意間知道的。例如,聖方濟各,幾乎是這趟義大利之旅,才稍稍認識他,甚至誤打誤撞地去了他的家鄉,聖城「阿西西」。我把這一切視為上帝的指引,帶我慢慢走這條信仰的路(超慢超慢的就是)。

教堂正最上方有猶太人(教)的象徵符號「大衛星」,可能是設計師是猶太人吧。但是,西方不少教堂的立面都有這顆六芒星裝飾,很好奇這當中的象徴意涵......

接下來就逛逛裡面囉......




之一:巴齊小聖堂 Pazzi chapel



承續上篇佛羅倫斯遊記,自然要先到「布魯內利齊」設計的「巴齊小聖堂 Pazzi chapel」(我的後方)。它不太像教堂,反而像是古代神殿,對吧?


我第一次是在書上看到這聖堂內部,當時就好喜歡它的清澄明淨樣。多年之後,親自站在裡頭,果然沒令人失望。



它完全不同於高聳於天的中世紀哥德風格,沒有光彩奪目的大玻璃窗,沒有高高的柱子。這就是劃時代的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啊。布魯內利齊細細研究了古羅馬建築,然後將柱子、拱門、三角牆放入牆壁裡頭,它們沒有結構功能,純粹是裝飾,一種散發出古典氛圍的裝飾。


中世紀教堂美歸美,壯麗歸壯麗,但那是神的地方,有種距離感。而這樣的文藝復興建築,覺得輕快、平易近人許多。




接下來,我們掃墓去。

之二:名人墓



米開朗基羅就葬在這個教堂裡,光是拜訪他就值回票價了。不過,即使是一代大師,教堂裡也沒有特別的路線指引,門口也沒有大力宣傳這個頗具吸引遊客的賣點,甚至要花些心力找它。我不禁覺得,人死後也只是塵歸塵,土歸土,再炫耀的人生在這兒也歸於平靜,充滿激情的只有我們這些探訪他們的遊客吧。




他的墓是由Vasari設計的。還記得前篇提到畫佛羅倫斯大圓頂的那個畫家嗎?沒錯,就是這位身兼畫家、建築師、藝術史學者的大師設計米開朗基羅的墓。在這樣充滿藝術的城市裡,令人興奮的事有許多,其中,可以不斷地與藝術家以不同形式來碰面,著實迷人。

對了,墓周圍的雕像、棺木上方米開朗基羅的半身雕像,還有最上方的繪畫等,是其它藝術家的作品。



科學革命重要人物之一,伽利略也葬在這裡。(上圖)



你在聖母百花大教堂附近,一定會被「聖若望洗禮堂」的耀眼「天堂之門」吸引。而它的雕塑家Lorenzo Ghiberti也長眠於此(上圖)。不像米開朗基羅那樣,是立在教堂裡的大型棺木,上頭還有紀念他的繪畫、雕刻等裝飾物,再沒有指引也算容易看見。而Ghiberti的墓,只是教堂地面裡眾多墓碑之一,著實花了我好些時間才找到。我們兩人就低著頭走,仔細看一個又一個墓,一一辨識上頭的字來確認墓的主人是誰。再過一些年,上頭的字就不清楚了,怎麼辦?


這位雕刻家和大圓頂建築師「布魯內利齊」曾是競爭對手。當年,布魯內利齊也想設計那扇青銅大門,只是最後由Ghiberti獲勝得標。下圖即是著名的「天堂之門」




之三:名畫

14世紀的「喬托Giotto」被尊稱為西洋繪畫之父,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簡單說,他開始畫「像人」的繪畫,而非中世紀的僵硬人物;開始試著給繪畫三度空間,而非平面的表現。總之,他開啟了文藝復興繪畫。或許你對他畫家身份不熟悉,但在欣賞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時,一定也關注過「喬托鐘樓」。這個鐘樓的設計師就是喬托。又是一個文藝復興全人代表啊!

下圖是他在這個教堂的壁畫。喬托著名作品當中,有許多是畫聖方濟各的,這個教堂就是例子之一。此外,他在「阿西西Assisi」被列為世界遺產的「聖方濟各聖殿」裡,更有近四十幅壁畫,描繪聖方濟各的故事。




下圖是從大圓頂裡看到的「喬托鐘樓」。




另外,這個教堂裡還有喬托的老師Cimabue的作品(下圖)。很可惜的是,這個「耶穌受難像」在1966年洪水災難時,受到嚴重破壞了。覺得人類文化遺產要消失其實很容易,好不容易逃過水災火災,又來個炸彈什麼的,真叫人感傷。

西方藝術史,某方面來說是藝術家的歴史。然而,文藝復興之前許多作品是不知道創作者的名字,因為不重要。一直要到喬托、Cimabue開始,藝術家的名字才被留傳下來。



最後要提的是「多那太羅Donatello」。他是文藝復興雕刻的開創者,在佛羅倫斯可見到許多他的作品。這個教堂也有(下圖)。




打了不少字,但離完整介紹這個教堂還很遠。列舉幾個大重點,希望勾起你對它的興趣。要把它放在佛羅倫斯的行程裡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