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日

【2015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不可錯過的景點。


佛羅倫斯著名的老橋,要遠遠的看,尤其從「烏菲茲美術館」望過去,專屬於這個城市的色調就在眼前。在納粹侵入時,許多橋都炸掉了,然而這座中世紀建的石造拱橋卻倖存下來了。有一則傳言是希特勒曾和墨索里尼參訪烏菲茲美術館,讚嘆過老橋之美,於是下令不可以炸到它。

這座義大利現存最古老的封閉式拱橋,其右側連接著美術館的「瓦薩利走廊」。還記得「瓦薩利Vasari」嗎?那位佛羅倫斯大圓頂下的壁畫畫家,第一本藝術史著作的作家。他同時也是這個走廊的設計師。現今,美術館的走廊並不對外開放,裡頭存放了各畫家、當時名人等的肖像畫。不過,就算無法進到走廊,這個美術館的收藏是你到佛羅倫斯,千萬千萬不可錯過的地方。說到這美術館,不能不提到「美第奇家族」。這家族有錢有權,從13到17世紀,在佛羅倫斯都有很大的影響。家族成員都喜歡藝術,大力贊助文藝復興藝術家外,也收藏許多作品。而這美術館的前身就是這個家族的宮殿,裡頭的藝術品也是歷代成員的收藏品。令人感謝的是:十八世紀家族裡的最後一位成員,瀟灑地捐出所有作品給托斯卡尼政府,讓世人有機會親見諸位大師驚人的傑作。


上圖右邊男子是Urbino公爵。為什麼他側臉?因為他在一次角鬥當中失去了右耳,所以側身畫肖像畫。他在十五世紀時也是個厲害人物,曾經參與刺殺美第奇家族當時的領導者Lorenzo de'Medici。據說當時的教宗和「巴齊家族Pazzi」是秘謀活動背後的主要策畫者。美第奇大難不死,從「聖母百花大教堂」負傷逃出後,殺掉大主教,而巴齊家族不是被殺,就是被放逐。血腥報仇之後,美第奇家族在佛羅倫斯又站得更穩了。

註:記得巴齊家族嗎?聖十字聖殿裡就有他的禮拜堂(布魯內利齊設計)。


接下來就來看看幾褔我隨意挑的作品:




這是「卡拉瓦喬」的蛇妖「梅杜莎Medusa」。我很喜歡這位16世紀末的巴洛克大師,不僅他強烈的畫風,還有他瘋狂性格與戲劇性的人生。有位藝術史家說:你絕對不會把你的姐妺嫁給他,但你肯定想要收藏他的畫。





這位畫家怎麼死的?在哪兒死的?一直都是個謎。只知道他38歲後就消失不見了。幾年前有一組科學家、藝術史學家聲稱經過一年多的研究,他們在Porto Ercole的地下墓室裡,從一千多塊骨頭當中(經過DNA檢測),已找出卡拉瓦喬的⻣骸(如下頭)。不過,也有其它專家不認同就是了。




波堤切利Botticelli」著名的「維納斯的誕生」(上圖)和「春」(下圖),是美第奇家族委託製作的。他和達文西曾是同學,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物。我覺得他的畫很美,不像為了強調構圖或是透視法的作品那樣生硬。因為線條優美,整體又很和諧,讓人忽略了一些姿勢上的不自然。為什麼是希臘神話題材?別忘了那是「文藝復興」時代,這題材無論對知識份子或是老百姓,都是種流行。



我後面滿滿的人,大家佇足觀賞的是達文西的作品。


上圖是達文西和他的老師一起完成的作品「耶誕洗禮」。下圖是他的「聖母領報」(大天使告訴聖母,懷了上帝孩子的聖事)。





我在這個展間停留很久。因為它同時放了喬托Giotto、奇瑪布Cimabue、杜奇歐Duccio 三人的「寶座上的聖母子」。喬托是西方繪畫之父,奇瑪布是他的老師。杜奇歐則是他同時代並與他所在的佛羅倫斯相抗衝的西恩那畫派代表。老師的作品帶有拜占廷風格,是文藝復興的前奏;喬托則改變了拜占廷的僵硬,並給予寫實和空間感,以及人的溫度;杜奇歐則帶著拜占廷和哥德風格。

同樣主題的作品擺在面前,能夠這樣細細觀看,慢慢感覺畫風的差異,實在比畫冊上著磨數日來得真實、有效太多了。這時不禁覺得有些教授,非要學生花錢出國去看看畫家的作品才能寫有關他作品的論文,這當中確實有它的必要性。



上圖是「馬提尼Simone Martini」的「聖母領報」。這作品很美,雖然是金色背景,但畫中人物的距離,以及中間花瓶的樣子,似乎在你面前上映著這段聖經故事,而不只是一個象徵性的畫面。



這幅是「提香Titian」的「烏比諾的維納斯」。



下圖是Parmigianino的長頸聖母。他是矯飾主義畫家,畫中修長人物是他的特色。看多了文藝復興方方正正,構圖完美,畫面和諧的作品後,這樣帶些誇張的不完美以及古典的反差,倒是很有趣。




下面三幅是拉飛爾的名作



下圖是米開朗基羅作品「聖家庭與聖約翰」



烏切羅Uccello的名作「聖羅馬諾之戰」。畫家這個主題畫了三幅畫,一幅在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一幅在倫敦國家藝廊,還有一幅在巴黎的羅浮宮。


這個美術館的動向良好,展間寬敞,又加上都是名作,所以逛起來超舒服愉悅的。對了,餐廳的麵包好吃,咖啡好喝,景也很棒哦。



註:參觀這個美術館的人很多,最好預先網路購票。

沒有留言: